宋爽
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 门急诊部 吉林 长春1300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后,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共82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康复效果;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心脏骤停3分钟就会出现脑水肿,4-6分钟就可能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抢救的黄金时机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简称CPR,是指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或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心脏骤停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后还需要继续接受急诊护理,做好患者诊疗的准备工作。我院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入院接受治疗的82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共82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研究组平均年龄为(56.49±1.24)岁;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参照组平均年龄为(56.91±1.43)岁;对比两组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 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注意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检测患者心率,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研究组 急诊护理。(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快为患者调整好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免环境对患者造成不利刺激,让患者处于更加舒适的环境。(2)心电监护:患者虽然经过心肺复苏已经脱离危险,但是护理人员仍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传导阻滞等情况的发生,要加大病房巡查频率。(3)护理人员在患者心肺复苏完成之后,要指导家属使用湿毛巾敷在患者颈部或头部,降低患者脑部羊需求量。(4)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气道插管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为了妥善固定气管,要使用胶布进行固定,要保持患者气道始终湿润,定时更换胶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
干预完成后,研究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下表1:
.png)
2.2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干预完成后,研究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下表2:
.png)
3讨论
心跳骤停可能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1-2],心跳骤停是急诊科室常见的疾病,对于患者的大脑和心脏都有不良影响,心肺复苏是心跳骤停患者的常用抢救手段,患者受损脑细胞最大程度得到挽救[3-4],避免脑细胞因长期缺氧而坏死。心肺复苏成功后需配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复苏后疗效。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接受急诊护理干预,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对比干预后的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研究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有学者[5]选取心肺复苏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可见,急诊护理干预效果较好,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患者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显著改善,适于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红缨.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病人的影响[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0年4期, 291页, 2020.
[2] 荣美华.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 039(004):127-129.
[3] 杨永存.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 饮食保健 2020年7卷30期, 184-185页, 2020.
[4] 郭颖娜.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 v.35;No.230(12):175-176.
[5] 杨伟霞.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