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浅析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潘志芳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正在被逐渐提上日程,教育影响人的很多品质,比如性格、品格以及价值观等。如果学生儿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有一些道德上的问题。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不仅自己没法成才,更会成为社会的隐患。

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潘志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正在被逐渐提上日程,教育影响人的很多品质,比如性格、品格以及价值观等。如果学生儿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有一些道德上的问题。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不仅自己没法成才,更会成为社会的隐患。简单的说教不能解决问题,生活化教学可以会让学生更易接受,教师需要承担起生活化教学的担子,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关键词: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学习当中,不但能够确保学生知识的丰富,同时亦将确保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法律意识的养成。特从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起,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一、为生活化教学做好铺垫
        审视当前国内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在一些地方成为教育主导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亦不例外,由此使得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毫无动力,表现出应付学习的态度。同时,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师,亦存在相当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师过于重视和推崇卷面分数,由此使得这部分教师在面对并非考点的问题时,会采取简单带过的方式,尽管说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的分数得到提高,并且授课教师的教学绩效得到保障,不过如此一来,便背离了本门课程的宗旨。另外,相当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师习惯于采取常规的讲授方法,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不做教学拓展,由此也直接降低了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研习兴致。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本应当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生动的法律常识以及道德准则,但是前述教师的教法以及所秉承的教学理念,极大地阻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生活化教学是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生将会在生活化教学中,感受到优于传统教学的内容,进而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人公,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起到引导与启迪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错误并改正。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融入学生中,让学生信任自己。比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教室外面的院子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地回暖,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万物的生长发芽等,这样学生在细微的观察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师生关系也会在生活化教学中变得更加融洽。此外,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改变从前课堂上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也会变为学生的大朋友,在师生的互动中,加深彼此的了解与认识。此外,大家也会学会关怀彼此,尊重彼此。这样,学生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彼此帮助,增进友谊。



        二、生活化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化的教學,包括教学方式,更包括教学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生活指导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面,拥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生活实践式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生活,结合实际学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学生亲自做过,才能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上两种教学方式要一起使用,这样才能让生活化教学的目标顺利实现。比如小学课程《上学路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扮作路人,并设身处地思考几个问题:你平时利用什么交通工具去上学?如果是步行上学,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学生就会意识到一些理论常识的重要性,让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理论知识同步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过于抽象的知识会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甚至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比较生动的语言去解释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这样才能让课堂重新焕发活力。师生关系会在互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会得以彰显。比如说课文《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中,学生因为没有体会过古人的生活,对课文内容云里雾里,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多说一些古人的奇闻逸事,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人生活环境中,并有兴趣继续学习。卧薪尝胆、凿壁偷光等典故,让学生领会到古人学习的刻苦、意志的坚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古人的事迹,并在这些故事中,找到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生活化教学和小学道德与法沿的有机结合
        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有很大关系。这门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将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渗透给学生,引发他们的自主思考,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将道德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学习课文《学会过马路》时,教师可以制作模拟交通岗,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交警、红绿灯以及路人,让他们学习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通过模拟练习,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或者遵守交通规则枯燥,而会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积极学习新知识,并活学活用,即使遇到真正的过马路场景,也会记忆深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程就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
        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要教书育人,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就要耐心细心,并与学生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预期效果。师生之间良好互动,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有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简单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绝佳机会,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通过师生的努力,能够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嵘.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7(15):76.
[2]邹德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浅谈[J].才智,2017(22):64.
[3]刘维花.品德教育生活化,培养合格小公民[J].课程教学研究,2017(3):50-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