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理念的化学微实验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杨冬妹1 俞秀兵2
[导读] 绿色化学对中职学校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学科素养。本文就中职化学教学运用绿色理念化学微实验的作用与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安徽霍山职业学校 杨冬妹1    237200
2.霍山县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俞秀兵2   237200

【摘要】绿色化学对中职学校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学科素养。本文就中职化学教学运用绿色理念化学微实验的作用与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理念;化学微实验;中职;化学教学
        随着环境污染以及能源耗竭的趋势不断加深,绿色理念的化学微实验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中职学校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1.传统实验与绿色理念下的化学微实验区别
        化学微实验与传统实验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实验操作本身的区别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区别。在实验操作本身中,传统实验模式有着较大量的试剂使用与“三废”量,而化学微实验只有微量的试剂使用与“三废”量;传统实验模式的操作者多为教师,而化学微实验的操作者可以是教师,也可能是学生;传统实验模式属于灌输式教育模式,而且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化学微实验属于探究式教育模式,只存在比较小的安全性隐患。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传统实验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化学兴趣激化、探究能力培养均不明显,而化学微实验对学生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明显帮助。所以,传统实验模式不仅有着较大的试剂消耗量,同时还有着较高的实验成本,所以会产生较多的“三废”,一旦出现实验意外,会容易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1]。化学微试剂由于使用剂量小,所以成本比较小,“三废”也比较少,虽然依旧存在安全隐患,但危害程度较低。除此之外,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展示性使用教育,在无法亲自动手的情况下,学生不仅难以调动起积极性,同时也不会深入探究化学现象。而化学微实验能够实现人人参与,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化学反应原理以及过程进行理解,这种直观的观察与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知识体系。
        2.绿色理念的化学微实验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作用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环保责任意识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会与经济依旧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攀升,而环境污染问题却越发严重。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化学理念,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能够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大程度的激发,进而能够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接纳、吸收化学知识,并不断将自己的环保能力提升[2]。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绿色化学学科素养
        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化学教育除了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绿色学科素养,从而让学生成为我国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坚实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绿色化学实践,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绿色化学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学生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3]。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在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理论传授为教学中心,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是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来向学生进行演练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成为“观众”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基于绿色理念的化学微实验讲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实验中的一些原材料能够轻易找到,使得课堂实验的可行性提升,学生均能够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基于绿色理念的化学微实验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这样能够极大的调动其学生的兴趣,主动的寻找与教材中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绿色学科素养,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化学知识[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创造与主动思考,并不断对学生的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体系建设进行完善与健全,从而推动绿色化学教学活动能够在中职学校中全面展开。



        3.基于绿色理念的化学微实验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明确绿色理念下化学微实验的教学目的
        教师需要对化学微实验的开发目的与设计目的进行明确化,包括想要阐述什么样的知识点、想要让学生在化学微实验中观察什么样的化学现象、明白什么样的化学原理,还需要明确用化学微实验对学生的何种化学思维进行启迪、如何通过化学微实验来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如果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塑造等。例如,在设计“酸碱中和滴定”的化学微实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提出三个实验目标,其一,帮助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以及相关计算方法进行有效掌握;其二,帮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具体实验操作流程与方法;其三,帮助学生了解指示剂的判定与使用。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明确,是能够对学生的微观探析能力以及宏观辨识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平衡思想与动态的变化观[5]。同时教师再在化学微实验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责任感以及科学态度。
        3.2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这一学科与实验有着密切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不断探究。在绿色化学的指导下,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行关注与重视,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相关化学实验,让学生对常见的燃料所排放的气体进行对比,比如酒精、煤炭、石油等,对这些燃料所排放的气体进行收集后,再对污染性进行验证,最后能够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化学实验,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进而使得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
        3.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除了要对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外,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对最新的前沿科技与知识进行了解,以此来对教材更换缓慢的问题进行有效弥补。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积极践行绿色化学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的绿色意识的培养奠定好坚实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将绿色化学相关的网站或者专家视频讲解向学生推荐,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了解前延技术的途径与机会;最后教师需要通过创新形式与思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绿色环保理念。
        3.4在教育教材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就目前而言,我国中职学校的化学教材开始关注绿色化学,高教版教材中有着相当客观的绿色化学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些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依旧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尝试与探索。首先需要对化学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将来绿色化学的比重提高,同时顺应国家号召,将实验设计进行更新。由于教材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滞后性,所以某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在教材中及时的体现出来,所以教材编制人员可以将最新的理论成果编辑成册,然后用教材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发放,让各个中职学校对其进行学习。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的讲解顺序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得知识结构更加的系统化,进而帮助学生对绿色化学产生深刻的认知。
        3.5在课外实践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在化学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属于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能够对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延伸,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其中,是能够将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普及与深度进行扩展。所以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出学习,运用日常所学化学知识来对实践生产中所出现的化学难题进行解决,同时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设计更加减排、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完善与健全,并对可行性进行验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对生活中的绿色化学进行观察,以此来对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绿色化学的深刻认识,使得学生能够牢记绿色化学理念。
        4.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绿色化学理念也开始逐渐普及,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积极融入绿色化学理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树贞,喻秀莲.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高职化学微型实验探索[J]. 教师,2020(36):89-90.
[2]阮文科,彭兰贞. 绿色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在地方高校中的意义[J]. 科教导刊,2020(32):172-173.
[3]李志风,杨发福. 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创新中学化学微型实验——以氯气的制取及其性质实验的创新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18(20):63-64.
[4]魏文廷,胡芳. 探究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构建绿色微量化发展模式[J]. 中国化工贸易,2018,10(32):233.
[5]周立敏,张岩,高先池.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研究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21,48(1):184,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