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业救国梦•梦起航——结合课例《一家三代的风雨创业路——近代民族工业》分析“精引精练”模式下如何有效创设历史情境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安熳蕾
[导读] “精引精练”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已经在我校全面展开多年,形成一套具有双庆特色的高效教育模式。本文结合课例《一家三代的风雨创业路——近代民族工业》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分析讨论如何在“精引精练”模式下创设历史情境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安熳蕾    成都市双庆中学
摘要:“精引精练”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已经在我校全面展开多年,形成一套具有双庆特色的高效教育模式。本文结合课例《一家三代的风雨创业路——近代民族工业》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分析讨论如何在“精引精练”模式下创设历史情境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精引精练”  情境创设  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15-02

        “精引精练”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已经在我校全面展开多年,形成一套具有双庆特色的高效教育模式。“精引精练”,重在老师“精”讲,学生“精”练,实现的关键在学案。学案,是学生活动的方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资料。以学案为导向和驱动的教学模式成为精引精练的重要特征。随着课改的深化,历史课堂教学也悄然发生变化。老师讲的时间减少,学生参与的时间增多,如何实现教师高效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对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学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现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方法中,历史情景教学有着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运用也非常广泛。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精”的创设情境,是我校“精引精练”教学模式下历史备课组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经过了几年的不断尝试探索研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笔者就结合课例《一家三代的风雨创业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来分析如何在“精引精练”模式下合理创设历史情境,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精引精练”教学模式下的情境创设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重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结合时政有利于初中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在每一堂历史课中完成对时政知识的了解学习。
        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中国梦”,国人的“梦”蕴含着时代最强音。在近代为了实现民族之独立国家之富强,涌现出了许多的救国思潮,其中“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无疑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实业救国”为近代国富民强的“中国梦”指明了道路。
        因此根据时政热点的导向,笔者将川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学习主题第9课《近代民族工业》一课教材加以重组和整合。确定以“中国梦,实业救国梦”作为本课发展的线索,从大时代背景中选取一个家族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本课知识的载体,明暗线交织展开本课。
        “精引精练”模式下创设情境应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古今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减少学习的阻力。首先课件展播同学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中国现代工业成就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看完后学生直观感受到今天国家的强大、繁荣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歌曲《春天的故事》虽老,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老瓶装新酒,让学生体会“春天”的含义: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为后面内容“一战时民族资本主义发短暂的春天”的讲解做铺垫,前后呼应,联系紧密,使内容整体性更强。
        接下来引导学生回望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随着列强的侵略,主权的沦丧,受尽压迫,为了实现近代国富民强,民族独立的“中国梦”,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进而由老师展开一段“梦起——追梦——梦灭”的故事。因此,将本课情境设计为三个部分:“爷爷的梦”“父亲的梦”“儿子的梦”,分别对应课程的三个部分:第一篇章:梦升起的地方、第二篇章:梦扬帆起航、第三篇章:梦的幻灭。选取1865年、1915年、1940年三个关键时间点,展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迎来发展“短暂的春天”;走向崩溃。
        下面笔者结合课例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来分析如何在“精引精练”模式下创设历史情境:
        第一篇章:梦升起的地方——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情境创设:1、“爷爷”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普通中国人,靠手工纺织做衣服为生。外国资本大量入侵,导致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爷爷”破产了。为了生活到当时洋务派在镇上开办的织布局中谋事。当“爷爷”进入纺织厂发现这里已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雇佣工人。所以“爷爷”决定留下学习如何用机器来织布。工作了一段时间,纺织厂的效益却越来越差,直到 “爷爷”留意到,小镇上又多开办了一家规模更大,机械化程度更高,设备更先进的外资企业,而这家外资企业抢了小镇大部分的生意。2、 “爷爷”听说,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如天津、上海、广州开始成立了许多民族工业,比如著名的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等。爷爷带着父亲,来到上海为他的实业之路找到新的契机。
        学生活动:1、听老师讲述爷爷的创业经历从故事的进程中找到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时间。2、观察课件中近代民族工业分布图,找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和著名企业。
        设计意图:1、教师讲解过程中对比展示图片早期手工纺织业和器械化的洋务企业以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外资企业,直观感受到中国民族工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的现状。2、展示近代民族工业分布图,学生从图中落实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地区、重要的企业及位置。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限制和挑战:受到外商的排挤,技术力量薄弱,经营难度大,为后面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作铺垫。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增强了学生识图的能力。
        本篇章的设计使知识融入情境之中,学生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在无形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针对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如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时间、地点、重点企业等通过提问、识图读图等方式再加以巩固,高效的达到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章:梦扬帆起航——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短暂的春天”
        情境创设(一):到上海后,爷爷和父亲在民族企业中打工,没过多久,爷爷去世,父亲看着爷爷留下的积蓄,决定要创办一家属于他们自己的企业。于是父亲开始着手做市场调查,看看开办一家什么企业能赚到钱。一些报纸对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
        学生活动:同学们看到学案第二篇章的两则报道,请你们来帮忙分析,父亲应该创办一家什么企业?为什么?
        设计意图:1、通过两则“新闻”的形式,对当时的民族工商业发展状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其实新闻就是材料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可以直观感性的得出当时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状况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所以选择面粉业或者纺织业较好。2、教师继续展示出反应当时纺织业和面粉的发展状况柱状图和轻重工业发展对比表,学生读图表,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以数据的形式理性证明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教师进而引导,当时发展较快的是以面粉业和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该环节设计中将材料穿上“新闻”的外衣,既在创设的情境中,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阅读图表,进而在教师引导下继续对数据加以分析得出当时轻工业发展较快的状况,在情境中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推动了故事剧情的发展,也就是推动了整个学习的进程。既贯彻了论从史出的方法,也较好的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理念。
        情境创设(二):1、“父亲”说创办实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父亲”专门来到当时的实业大家荣氏兄弟的企业。通过视频,一起了解实业大家荣氏兄弟的创业路。2、1915年,父亲的纺织厂也成立起来,借着“一战”的东风,纺织厂也迎来的发展的“黄金时代”,日进斗金。这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小镇的居民摇身一变成为社会的上层人士。但父亲还有着更大志向,那就是扩大再生产。大量的购买新式机器设备,扩建厂房,希望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朝一日能够和外资企业一争高下。
        学生活动:观看荣氏兄弟的介绍视频,从中体会到实业救国的意义和近代工业发展的概况。
        设计意图:1、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荣氏兄弟作为当时的实业名家,创办企业获得利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们看中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以实业为枪,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实力,践行实业救国的道路。2、教师设问:一战期间,国外对面粉、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增,不仅是荣氏企业和父亲的纺织厂迎来了“春天”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都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什么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呢?带着问题学生自己就开始探索“春天出现的原因”,很自然过渡到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该环节设计真正实现了探究式学习,在情境中较好的实现了实业救国理念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教育。
        情景创设(三):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多方查找资料,在父亲的创业日记中,找到了这么样几句话,我想能够解答我的疑惑了。
        学生活动:阅读父亲的创业日记,找到父亲的纺织厂发展迎来“春天”的原因。
        设计意图:1、选取几个关键性历史史实,设计一本父亲的“创业日记”,学生通过逐条分析父亲“创业日记”内容,从而学生自己得出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春天”的原因。2、教师运用内外因分析法归纳提升学生答案,得出原因。
        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但归纳总结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可以从“创业日记”找到相关关键信息,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但学生不能较好的对各类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所以由教师做归纳补充提升,既落实了重点知识,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体现了历史的内外因分析方法。
        第三篇章:梦的幻灭——近代民族工业的衰落
        情境创设:父亲去世之后,儿子接手了父亲的纺织厂。刚开始他也信心满满,要继续父辈的实业救国之路。于是改进技术,提高管理,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刺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儿子接管之后的几年里,企业仍然能够盈利。可是没过多久,中华民族经历了最严重的民族危机,给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创。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却又陷入了内战的漩涡,美货又大量泛滥,给民族工业以致命打击,使民族工业处于崩溃边缘。父辈的纺织厂最终被一家美国企业收购。而儿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钢枪,以血肉之躯去捍卫国家的统一,而他未完成的实业救国梦,就只有以后的子子孙孙替他继续完成。
        学生活动:1、听老师讲述儿子的实业救国之路,了解近代工业的衰落。2、阅读剪报,找到张謇在工业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完成张謇的简历。3、分组讨论:以我的实业兴国梦为题,谈谈那么你准备如何创办实业来践行实业兴国这条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兴起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的民族工业,从一诞生就受到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其发展也必然艰难曲折。但是,尽管发展的过程是历经磨难,艰难险阻,可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实业家,前仆后继为了实现救国强国的中国梦而奋斗。张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学生通过阅读父亲收集的有关张謇生平事迹的剪报,为张謇写一份简历。完成对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学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也有一批现代民族企业家。如马云、俞敏洪、柳传志等等。这些人所创办的企业为中国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他们的行动在践行着实业兴国之梦,也是这一家三代“梦”的实现。
        通过对上述整个课例环节设置的分析不难看出,“精引精练”模式下创设情境应基于教材,忠于教材和历史史实,杜绝单纯为了情节而虚构情境。同时,情境的设计也必须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而展开。老师既是这堂课的讲授者,也是故事的讲述着,以近代一个民族企业经历了三代人的发展历程作为线索,贯穿整堂历史课,该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书上所讲的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真实再现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和实业救国人追梦之路的艰苦。情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故事性强,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融入情境之中,产生共情,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变化、情感变化,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有着更深切的体会。较好的保证了情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参与。
        每一个情境的创设都是反复的推敲,精心的设计,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够较好的植入了书本和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情境中的这一家民用企业是近代民族企业中的一个,是个体,也是众生相,情境的内容都是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内容。将重难点融于情境之中,每一次学生活动既围绕重难点展开,又都是深入情境中的,学生的活动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层层推进的故事发展和由浅入深的知识掌握中得到了深化,植根于每一位学生心中。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体会到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树立为建设国家,发展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将“中国梦”化作报国的职业理想呈现出来。情境、知识、情感三部分构成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整体课堂呈现,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达到老师“精讲”,学生“精练”的统一,高效的实现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精引精练”模式下创设情境还应关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故事性的语言语调,带入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也是情境创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老师始终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这样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更为直观切身的体验,让学生觉得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不是高大上的理论知识,更易于初中学生接受书本中的知识。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减少了学生学习抽象历史概念、理论的阻力,使本课的教学更加有效。
        小结:面对历史学科在初中的地位和相对较紧张的课时课程安排,本文为如何“精炼”的创设历史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点思路。而如何“精”的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实现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历史课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将是笔者在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研究的课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