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概念教学 灵动信息技术课堂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孔炬庆
[导读] 概念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但概念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概念,但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优化概念教学,,让概念不再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兴趣,使信息技术课堂灵动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

孔炬庆      上海市奉贤区恒贤小学
摘要:概念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但概念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概念,但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优化概念教学,,让概念不再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兴趣,使信息技术课堂灵动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深化等方面对如何优化概念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概念教学  灵动   信息技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07-01

        概念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概念是小学生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石,同时又是培养小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前提。但是,由于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对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掌握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概念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把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活动化,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概念表象,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概念。
        一、概念的引入——把概念的产生作为一个问题来呈现
        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受自身己有的知识经验和形象思维的影响,在学习抽象、概括性的信息技术概念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这一环节。这一环节中的关键是创设问题的情景,把概念的形成作为一个问题来呈现,利用问题情景情感上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概念概念的兴趣。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来自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或物,也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的形式出现,还可以学生的操作活动等形式来出现。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积极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信息就在我身边》一课教学中,用课件播放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的片段。结束时,屏幕上显示问题:“柯南能成功破解迷案是依靠什么?”班上的气氛明显比开始时活跃起来,有同学举手说是“线索”,也有同学举手说是“智慧”。同学们再通过自学书包,可以找到“收音机里传来悦耳的天气预报广播,我们就知道了今天的气象信息。晚上回家,打开电视机,各种精彩的节目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说,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信息,学习无处不在。”这样一段话,学生就能知道这就是“信息”。“面对同样的信息,为什么柯南与毛利小五郎、目暮警官对迷案的判断不一样?这说明他们对信息什么的能力不一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容易就回答出“处理能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课第二节,钩画出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生们很快就分析得到:“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等信息处理工具实现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相关技术。”
        二、概念的理解——把概念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来体验
        概念的形成是从大量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信息技术概念的教学不能把概念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然后死扣概念解决问题,而应重视信息技术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式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重过程
        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重过程,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提高画图效率》一课教学中,借助“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引入,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排兵布阵任务,先让学生进行尝试,同时让学生研究一下,如何复制出来大小、方向不一样的植物和僵尸。 因为学生都很爱玩这款小游戏,所以他们很兴奋地探索如何进行复制。最后再由老师来演示如何让豌豆花射手由一个变成多个。学生对于“复制”的概念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地自主探究等,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双重过程
        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双重过程,要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关键点,质疑问难,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并用语言简洁而又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提高。
        例如《使版面更丰富》一课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欣赏学生的作品,再出示一幅作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将图画中人物的头要移动一下会怎样呢?但移动了头部后眼睛和其他的器官也一起移位了,怎么办呢?”,从而引出图形的组合和取消组合。再请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在图画中让图形组合起来,自主探究图形的组合和取消组合,理解其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需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进行问题探寻追踪,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追踪才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主动性学习。
        三、概念的深化——把概念的本质作为一个策略来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不应简单地把学生获得正确的概念做为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在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概念之后,应及时帮助学生把信息概念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环节既是在更大范围内检验和修正概念定义的过程,又是一个概念应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一要强化学生己经形成的正确认识,巩固正确的信息概念;二要修正某些错误的认识,使掌握的概念能正确反映信息对象的本质属性。
        (一)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域与概念系
        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问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问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复制”的概念后,可设计表引导学生弄清“剪切、“复制”、“移动”、“黏贴”这几个概念之问的联系与区别。
        (二)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在概念形成后,教师还要随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使之在运用中巩固概念,在概念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提高画图效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练习:给你一些太阳花、豌豆图片,请你运用“复制”、“剪切”、“粘贴”、“移动”等排兵布阵。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方法,设计多种布阵方法,打僵尸。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既巩固了学生对“复制”等有关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己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概念的引入、理解、深化的动态过程中精心演绎“静态概念”的本质。在这个动态演绎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概念,会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建立的合理性,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注重启迪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题和错
[2]蒙代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概念教学[J].教育(周刊),2020,009(000):70-70
[3]唐婵.关于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J].读写时,2012,000(028):38-39
[4]吴剑.关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5,000(020):76-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