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劳 以劳促教——南海实验初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陈琳
[导读] 信息化时代,劳动内涵无限扩展,“新劳动”不再是指个体或团队通过简单的体力付出,获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新劳动教育”也不仅是传授劳动知识的教育活动,而是关注劳动教育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强调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成为指向素养养成的教育。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南海实验初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展开探究,探索“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新劳动教育”,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让劳动教

陈琳    南海实验初中  浙江  舟山  316100
内容摘要:信息化时代,劳动内涵无限扩展,“新劳动”不再是指个体或团队通过简单的体力付出,获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新劳动教育”也不仅是传授劳动知识的教育活动,而是关注劳动教育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强调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成为指向素养养成的教育。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南海实验初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展开探究,探索“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新劳动教育”,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让劳动教育真实有效地发生。
关键词:中学教育;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22-02

        前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和美育、德育、体育以及智育相结合,让劳动教育的理念落地生根。为此,南海实验初中把社会发展的具体变化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从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外实践活动等不同层面进行总结和反思,逐步形成校园劳动教育的长效增长机制,在实践中对劳动教育的全新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促使劳动教育真实有效地发生。
        一、家校联动,统一劳动新观念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为此,教师应统一家长的劳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一)劳动观念革新化
        在劳动教育进家庭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扭转家长轻劳重智的心理,获得家长对推广劳动教育的支持与理解,促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是最好的德育范式”,劳动教育能提升孩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要打破家长传统的“思维窠臼”,培养“大劳动”的意识,引导家长们把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提升到更为宏大的视野中去思索。
        学校通过公开信、家长会、微信公众号、钉钉班级圈等平台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打造良好环境。
        (二)劳动教育生活化
        学校通过沟通交流向家长阐明劳动教育目的,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家长提供学生充足的劳动机会。此外,学校也应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日常劳动教育,包括指导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方式,督促、评价学生劳动表现的形式等。家长制订符合自身家庭情况的劳动方案,例如,3月份家庭劳动主题是开展简单劳动技能学习活动:学会简单的针线活:订衣扣、缝沙包、缝裤脚边等;给自行车打气,学习给自行车上链条的技术等。以上劳动方案包括家庭劳务的汇总和分工,具体安排了学生每月劳动活动内容。
        家务劳动的形式方面,可以分成中学生自主完成、在家长指导之下完成抑或和家长共同完成。过程方面来看,家长可以进行言传身教,创设良好家庭劳动氛围。评价方面,家长应当重视过程评价,着重培养中学生奉献、奋斗与勤俭的劳动精神。
        二、科学建构,创新劳动新课程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市区等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在保障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对“拓展型”和“项目化”课程进行深入研发,在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相关课程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常规劳动教育课程精细化
        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劳动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劳动教育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劳动安全问题,开设室内课程和室外课程的“二课”教育。
        室内劳动技能教育按年级不同做出个性化安排,七年级以常见的劳动工具使用和垃圾袋的使用整理,教室各功能空间的整理以及个人书桌、个人后橱、学科资料的整理为主。八年级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劳动文化元素,与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
        室外劳动技能教育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道、院区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合理的分配室外打扫区域和劳动流程以及班级及个人职责。
        教师在“二课”教育进行时做到“五有”,即有工作计划、有责任教师、有教案、有有活动记录、有劳动总结。以“二课五有”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精细化建设。



        (二)多元劳动教育课程跨界化
        单一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难以承载“新劳动教育”以劳育人的目标[1]。劳动教育可在学校场域内实现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让跨界为劳动教育赋能。
        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使之具有强体、增智、树德、育美等功能,学校将劳动教育中包含的道德情操、创新能力、身体素质等内容融入学科教育教学中,将劳动教育和德育、语文、社会等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在不同层面上的内在联系基础上,筛选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资源整合。将劳动教育和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相结合,加大劳动技能和劳动操作的培养,同步整合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STEAM)的跨学科科学活动,通过融合实践去实现对中学各学段学生劳动教育素养养成。
        (三)新型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化
        新劳动教育不仅指家务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还涵盖手工、科技等与独立动手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培养相关的德育内涵[2],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化是在新劳动教育的实验中,以五育并举为目标,让各年段学生在项目化的实践中真实劳动,在丰富的劳动体验,实现“以劳增智”。
        学校重视项目化课程的针对性和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契合度,充分结合校园资源,在每周二的下午开展特色项目化课程。“向往的菜园”以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三个模块开展学习,积极引导中学生对蔬菜种类以及营养知识进行收集,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形式,以蔬菜种植为主题对开心农场进行承包。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处处皆为劳动所创造、学习中处处可劳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三、深耕广种,拓宽劳动新途径
        《意见》提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劳动教育要持续、全面地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协同合作,所以,我们需在社会化劳动教育平台深耕广种,推进全社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一)优化校外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赴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参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实践素质教育基地资源,依托实践课程拓宽劳动教育空间,促进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与校外劳动实践相互补充。同时,学校结合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体验劳动过程,实现“以劳树德”目标。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到养老院、福利院以及当地社区,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劳动时,要增强劳动教育具有的持续性以及经常性,要确保全员参与其中,而非只有班干部以及学优生参与其中[3]
        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还可与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施行劳动教育,借助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等途径,不仅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特色,为将来的就业选择和定向做好准备。学校联合校外企业,组织学生亲临劳动现场,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促使学生在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激发职业兴趣、发现劳动魅力,实现“以劳增智”的目标。
        (二)细化校外劳动评价体系
        校外劳动教育的丰富形式要求评价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口头评价,而应融合学生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建立起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核心的个性化动态评价体系。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劳动评价标准,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根据不同的劳动主题,确定劳动要素。依据关键劳动要素形成评价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记录评价。此外,劳动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学生劳动表现。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聚焦他们参与劳动的实践过程,实时记录学生劳动行为表现。收集学生的劳动成果如手工作品、科技作品、农产品等,以求学生劳动数据库中的劳动成果反映学生真实的劳动情况,最后,还要关注学生的劳动反思,劳动教育的评价是持续的过程。学生可结合自评与他评,当堂进行反思,劳动反思,可促使以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目标。
        结论:综上可知,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积极探索以“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新劳动教育”符合国家对于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学教师需树立起劳动教育这个核心理念,做到以生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对劳动教育具有的价值取向进行准确把握,打破劳动教育具有的现实困境,通过家校联动,统一劳动新观念,通过科学建构,创新劳动新课程,同时借助社会化劳动教育平台,深耕广种,拓宽劳动新途径。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培养中学生的劳动品质。
参考文献:
[1]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
[2]王惠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点及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3-9.
[3]李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建与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20(10):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