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非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赵丙秀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非遗”东阿阿胶,具有杰出的历史、医药、科学技术和文化价值,其制作技艺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探索依据和课程建设价值。

赵丙秀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非遗”东阿阿胶,具有杰出的历史、医药、科学技术和文化价值,其制作技艺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为“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探索依据和课程建设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高中语文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40-01

       一、明确非遗文化遗产的特征和现状是“非遗”融入课堂的前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非遗”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一笔笔宝贵的财富,作为后代人,我们对其保护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氛围,更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具有“江北水城”美誉的聊城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针对一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聊城市也作出很多努力,先后建立了包括“非遗”保护名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生态区在内的“四位一体”“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二、挖掘非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是“非遗”融入课堂的基础
       东阿阿胶是山东省聊城市的著名特产,作为长久以来闻名于世的滋养药品,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甚高,是聊城市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拥有杰出的历史价值,拥有杰出的医药价值,杰出的科学技术价值。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就是精湛而又十分复杂的技术,临床应用又是一门高深的科学,阿胶的成分、治病机理无论从传统医药还是从现代医药领域都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杰出的文化价值,专家名流常以博大精深来对阿胶文化来评价。史学、哲学、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滋补文化、美容文化、膏方文化、煲汤文化、古典文学等等,阿胶无所不及。
       三、建构教研先行和课堂实践模式是“非遗”融入课堂的核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研先行”是要求“非遗”文化融入课堂之前进行教学研究,它是教育规律所使然,教学规律所使然,也是教研规律所使然。
       首先,现状调查。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形成调查报告,确定“非遗”文化融入课堂的可行性。第二,整理学习。组织学习相关知识,并前往非遗文化发生地学习,为“非遗”融入课堂奠定基础。第三,集体研讨。组织集体教研,确定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安排。第四,研磨定稿,确定2-3名骨干教师完成个性教学设计。第五,示范上课。项目组老师集体听课。第六,评课反思。


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议,优化修整教学设计。第七,应用推广,根据优化修整、科学完善后的教学示范案例,在学校进行推广实践。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形成的“非遗”文化融入课堂的创新教研模式,为非遗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这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非遗”文化融入课堂实践体系形成的过程。
       首先,“非遗”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必须重点关注“三个前提”,以符合中学生心理成长和认知规律,以符合“非遗”文化的科学传承与保护,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其次,重点把握“三个融合”:将“非遗”技艺与课本课程相融合,将非遗知识与课本知识相融合,将课堂传授与实地考察相融合。再次,重点把握“三个创新”:“非遗”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传承拓展的创新,校园课程建设与实践路径的创新。
       四、提升师生自觉保护和传承能力是“非遗”融入课堂的关键
       “非遗”融入课堂实践表明,在“非遗”融入课堂的教研模式和课堂实践模式的构建探索中,提升师生自觉保护和传承能力是“非遗”融入课堂的关键。
       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师生自觉将优秀文化融入生活学习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升师生自觉发掘中华传统文化闪光点的能力,实地考察研究,提升师生自觉培养价值认同、文化自信的能力,灵活变通学习,提升师生自觉创新升格以实现自我成长的能力,强化学以致用,提升师生自觉争当非遗保护者和传承人的能力。
       五、建设共享机制和教育文化环境是“非遗”融入课堂的保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特别重视,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等理念,为传统文化以丰富的方式进入课程体系提供支持。
       首先,通过搭建建非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优化非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非遗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其次,建设支持和保障“非遗”融入课堂的教育文化环境。要有“非遗”文化教育政策环境保障,要有“非遗”文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要有“非遗”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保障,要有“非遗”进课堂的文化环境保障。
       “非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实地考察,拓宽文化视野,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文化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不仅让教师和学生自觉发掘中华传统文化闪光点,提升了师生自觉将优秀文化融入生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还促进了教师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师生自觉创新升格以实现自我成长的能力,努力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
参考文献:
1.宋向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博物馆的影响》,《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4期
2.黄胜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考察》, 《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4月刊
3.张秀芳:《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
4.鲁春晓:《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年
5.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继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学教育(下)》2018年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