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学为中心”课堂特征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朱方圆
[导读]

朱方圆    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  浙江  金华  32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1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自由的创造性思维。”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许多教师加快了转变观念的步伐,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中幸福成长,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我认为坚持课堂以学为中心的导向,努力从四个方面探索有效教学。
        一、保障学习权,学习在自我选择中开始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三上教材《认识毫米、分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的物体长度后,我利用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胜的心理特点,适时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身边熟悉的物体长度呢?问题刚抛出,学生便兴奋地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我只负责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并让他们尝试在活动中摸着石头去过河。有的学生量不同学科书本的长度、宽度;有的学生量粉笔、铅笔的长度;有的学生量桌子的高度;也有的学生趴在地上量凳子的高度,或鞋子的长度。还有一部分更富于挑战的学生想量黑板的长度,却遇到塑料尺太短的困难,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来,短尺一把一把接过来量;还有的同学解下红领巾,先用尺子量红领巾,量出一条红领巾的长度后,再用红领巾为“尺子”量出黑板的长度……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
        众所周知,学生的个别差异较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间的这种差异性,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尽量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增加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不同知识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空间。
        二、保障参与度,学习在自我体验中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让学生亲历体验,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例如,我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牙膏盒、小皮球、积木、、药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纸箱里。让学生先摸一摸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有说摸起来软软的,有说自己摸到的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也有的说是刺刺的,有角的……这样,学生在看不到物体的情况下通过肢体触摸初次体验。然后,把东西都倒出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再次体验。学生在看一看,拍一拍,滚一滚、听一听的情境体验中进一步感知各种物体和图形的特征。在这基础上,我再设计一组游戏活动:摆一摆、搭一搭。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和同伴合作,最后搭出了飞机、城堡等形形色色的物体。在这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球会滚动;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六个面,而且每个面都是平的;圆柱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等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


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觉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再开发者,应从学生思维的角度,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例题,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给学生一个当数学家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知识,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保障问题性,学习在自我求证中深入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授知识之间的冲突,或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圆》一课时。由于学生从一年级(甚至更早)开始,对圆就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揭题后,我便开门见山地提了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圆?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问题抛出后,学生稍一思索,举手的人还真不少。我点名叫了袁瑞同学,他说:“象鸡蛋一样的是椭圆。”其他学生听了后都没反应,我镇定地追问了一句:“那你认为圆和椭圆一样吗?”听我这么一反问,学生马上摇摇头说:“不一样。”利用学生的谈话信息,我顺势反问:“那椭圆到底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圆?还是像耳环这样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我想学了这节课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好奇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好奇心,学生就能进行高级思维活动,进而主动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创设最佳问题情境,最能体现“学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获得进步。
        四、保障空间感,学习在自我再认中延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大胆地给学生一片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探索,使数学课堂达到先学后教的境界。
        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口算除法》,教学例1时,是创设了一个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经历了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能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除法。而且,前两个学期,学生已学过加减法估算和乘法估算。在这个基础上,教学例2时,“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我放手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文,在自我阅读中唤醒头脑中的旧知,在学生自学后,追问:“你看懂了什么?”“这两种估算方法你喜欢哪种?”“对于他们的回答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帮扶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我的理解是:教师为了学,为了学生自主的学。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是课改深入推进的方向。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替学生学习。教师大胆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以“学为中心”真正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如密:聚焦学生学习的教学变革[M].江苏教育研究,2011(1)
[4]王晓玲:张宗新试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M].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