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陈泳燕
[导读] 高品位的、具有绵延不绝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不能缺乏区域特色,不能没有“乡土味”。将乡土文化融入现代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其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是时代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广大中小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有责任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优势、研究人才优势和传承手段优势,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深刻蕴涵,实现优秀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实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乡土文化建设和精

陈泳燕   广西梧州岑溪市昙容中学  543218
摘要:高品位的、具有绵延不绝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不能缺乏区域特色,不能没有“乡土味”。将乡土文化融入现代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其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是时代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广大中小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有责任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优势、研究人才优势和传承手段优势,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深刻蕴涵,实现优秀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实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乡土文化建设和精神引领的重任。
关键词: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06-01

        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其效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 精神比较轻松,做事的积极性就高。学校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并加以美化。校园或大或小,其建筑物要求做到大的雄伟,小的玲珑,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被忽视
        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学校形象展示的窗口,其主要竞争力通过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来表现,它直观反映着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侧面体现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另外,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培育的摇篮和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更是对于教师团队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思想充实自己教学技能,实现终身学习提出的新课题。然而现实中广大农村中小学对其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学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等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不清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其本质要义和主要任务是学校风气建设,通过环境创设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体言之,校风通过学校的校训、校旗、校歌和校徽来体现,是一所学校所有风气的总和;而教风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才学、道德品质、教育技能和素养;学风是学校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班风则是班集体中每一位个体成员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特点和本质精神面貌,它具体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三)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够
        校园本土文化,经过乡村学校所在乡镇或者村庄多年的浸润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的特的地方色彩不仅包括了一个村镇的优良传统也有可能包含了一个村庄形成的长久惰习。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因为教学条件和教学思想的束缚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德育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厌学情绪。因此乡村学校应该抓住乡村振兴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契机,对于乡村本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乡村文化为乡村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形成校园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其固有力量。
        二、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各项制度。
        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明确将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坚持好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还要重视和不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抓好品德修养培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培育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狠功夫,以期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审美素养双重提高。


此外,还要将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以制度的强制力将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的发展下去,与此同时要加强制度监督能力,避免因制度强制力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和全盘否定自己校园本土文化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农村文化的专门研究。
        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制定农村文化师资队伍培养方案,造就一支农村文化传承意识强、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通过聘用优秀乡农村化传承人担任专业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也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在校科任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农村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组织科任教师深入民间调研,参与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保护的建设之中。再有,要树立开放型的文化理念,拓展社会资源,建立广泛的良性互动机制,努力推动农村文化的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营造浓郁的环境氛围,增添文化艺术活动形式。
        在校园规划、景观设置、楼宇设计以及校徽制作、校训选择等方面融入优秀农村文化因子,在校园中增加农村文化符号,从而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这样既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生命力,又使学生在点滴生活中了解本地域的农村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农村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文化的产生和流传,必然是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在当地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因此,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文化艺术节等时间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组织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农村文化主题研究团体走访、探寻民间艺人、农村文物,促进广大师生对农村文化深入了解;二是依托学校的民间曲艺协会、地方手工艺制作等社团,有计划、有选择地邀请相关农村文化团体进校表演,让师生面对面地了解农村文化。此外,通过定期举办以农村文化为主题的校园艺术创作比赛、展览和演出等,形成保护、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的校园行为模式,发挥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利用宣传栏、校报、电台、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媒介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农村文化活动、宣扬农村文化知识。
        4.丰富校本课程形式,实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好其存在特色与存在方式,传承好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活形态。因此仅仅将优秀农村文化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简单地增加一些校园活动还远远不够。保证优秀农村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实现优秀农村文化创新性地发展,有效的方式还需要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农村气息浓郁的校本课程。为此,广大中小学要依据“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内外、服务地方”的理念,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为龙头,加大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专业部门、农村艺术传承人的合作共建,并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并进、专业教学与公共教学交叉的教育手段,实现农村文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化和可持续性。
        5.让校园文化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都是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实现的,但是规章制度毕竟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其所具备的管理效应并不强,学生如果真正的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如果没有教师进行监督管理,也无法有效地约束学生。而校园文化则不同,其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并不是通过外在的管理以及监督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其更多的是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以做的,从内部实现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事实证明,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但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愉快,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情操。因此,布置优美的校园环境将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是深入持久的,因为它植根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进而影响人的一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据本校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通过学习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通过活动文化建设,拉动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摆设,要让他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朝庄.试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7):12-15.
[2]张宝君,王继奎.试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
[3]周婷.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教育管理,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