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职责范畴之“初心篇”——关于青年教师成长培训的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祁生明
[导读]

祁生明   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  315202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18-01

        今天读书会的讨论话题是“如何定位教师的工作职责范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既然选择了从教,就肯定已将“为人师表”当作了自己处事的信条。但面对日常工作中的林林总总,总不免会心生疑窦,尤其是在学生不听话、成绩出不来、教学能力上不去的背景之下,职业倦怠便慢慢滋生起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教师的工作职责范畴呢?范畴内,责无旁贷!那范畴外呢?是不是就意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我觉得不是!教师的行当,无非就是“公道?人心”二字,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我们普通人即便是能将圣贤大儒的处事准则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但也很难保证心中的天平不会滑向琐碎生活的深渊里,毕竟古语同样有云:“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人生的岔路千千万,紧要处往往就是那么几步,每当人生的紧要关头,与其惶惶不可终日,倒不如静下心来泡一杯香茶,读几页诗词,在氤氲墨香的文字里听见自己最初的心声!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做过精到的指导与点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句诗词,三重境界,三个阶段,三种心态。为人师者,同样应该有从冥想到求索,再到顿悟的过程。


一些人执念于冥想,想了一辈子,依然没想通、没想透,最后带着疑问黯然退场;另一些人跨过了冥想阶段,树立了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即便是死在求索的途中也不枉精彩的人生;至于“顿悟”,那就是另一种潇洒的人生了——千帆过尽、大浪淘沙,依然可以笑对红尘,宠辱偕忘。老师的一生,与其说是为教学而生,还不如说是一场旷日持久地认识自我、修炼自我,进而以己度人、普渡众生的宏伟大业,但请不要忘记——初心——才是最初的期待!
        如果有心,请您不妨梳理一下中国几大师范院校的校训,看看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教育人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东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东北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华中师范大学)……当然,还有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谆谆教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么多的道德准则,这么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给予老师的价值期待,是“师者”这一年轻而古老的职业对于从业者的职责要求,是“公道?人心”最直观的价值体现。
        老师们,试想:当你看到攀爬天台的孩子距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时,你会不会袖手旁观?当你面对考场打小抄的孩子正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时,你会不会及时出手制止?当你收到曾经百般教诲终于学业有成的学生从千里之外寄来的一纸书信,你会不会嘴角微微上扬,由衷地感慨为人师者的小确幸呢?我想,你会的!你都会的!这正应了毛泽东的授业恩师杨昌济先生北京故居的那副对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斯人已逝,言犹在耳!一代教育名家,不问世事,甘为人梯,堪称我辈楷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的力量总是在润物细无声处给人以启迪。老师们,愿您既能仰望星空、又可脚踏实地,教师的工作职责范畴,“发乎其心,存乎其行”,心底宽广了,世界也就大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