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杨关平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构世界观的出击阶段,也是心理障碍高发阶段。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心理因素也就是内在环境、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外在环境。小学生大部分不具备成熟的心理保护机制,因而这个时期在心理上出现大的障碍,将会对性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拥有乐观人生态度。

杨关平   贵州省赫章县罗州镇中心小学  贵州  赫章  553203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建构世界观的出击阶段,也是心理障碍高发阶段。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心理因素也就是内在环境、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外在环境。小学生大部分不具备成熟的心理保护机制,因而这个时期在心理上出现大的障碍,将会对性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拥有乐观人生态度。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教育,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18-01

        小学生置身在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阶段。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小学生是学生世界观建构的萌芽时期,如果在心理上出现大的障碍,将会对性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拥有乐观人生态度。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小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①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无法完成环境赋予他的责任,或总是违反社会规范。②自我感觉痛若。”[1]主要有几种类型,首先是人际关系障碍。小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评价体系并不成熟,因而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往往因说话措辞不当给对方造成心理不适,导致对方在后续人际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害怕受到伤害,无法正常社交。第二类是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或城乡经济思想差距导致在条件好的一方面前存在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障碍在当今社会环境巨变中尤其常见。第三类,由生理发育带来的苦恼。小学生已陆续出现第二性征,并且具有强烈的性意识。中国学生的性教育发展滞后,因而学生在生理发育上遇到的苦恼也是很常见的心理障碍。第五类是学习成绩才来的心理压力。小学生要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也就是中考。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以及考试成绩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疾病。
        这些心理障碍在摧残学生身心健康时,往往互相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人际关系障碍很多时候也与学生的自卑心理有关,自卑心理也来源于生理发育以及外型条件。因而教师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时,要全面考虑问题的根源。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引发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环境以及外界环境。



        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学生在面对生理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刺激时不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和应对措施,因此得不到外界的关注与肯定,最终成为学生圈子里的边缘人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被认可感被尊敬感是人的重要需求。而一旦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足以让自己获得认可,而心理取向偏向细腻敏感,则为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埋下隐患。
        从外部环境来看,又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家庭是学生出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方式与程度、父母婚姻状态、家庭亲戚邻里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强大程度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产生影响。一对和谐友爱的父母往往养育出乐观自信的孩子,自怨自艾关系僵硬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充满负能量以及自卑的孩子。学校环境是学生读书求学的主要环境,由学校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构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式,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软件硬件设施以及校园自然环境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一个具有暴力倾向以及偏心的教师会加深学生的畏惧心理甚至极端叛逆心理。而过于严苛或宽松的管理制度同样会给学生留下阴影。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促使学生心情愉悦,而脏乱的环境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环境是学生走出家庭与学校所置身的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极其容易让学生暴露为危险的情景当中。
        三、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依据心理障碍表现类型以及来源来制定克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源去除心理障碍,拥有幸福的学习生活以及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
        首先,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行为,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如果学生心理障碍已经比较严重不愿意与老师交流,那么教师应当找到他的同学或者家长对近况进行了解。通过沟通,教师可以找到学习心理障碍的来源,是帮助学习摆脱心理困境的第一步。
        其次,找到问题症结之后,教师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学生指点迷津。小学生是世界观建构的萌芽时期,对自身以及外界环境存在很多困惑,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应当重视起来。教师自己的人生感悟能帮助大部分学生找到解决办法,遇到叛逆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侧面影响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制约的。”]只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学老师才是合格的教师。
        最后,教师应当梳理值得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的形象,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姿态。只有亲近学生,在学生对到心理郁疾时才愿意与老师交流,寻求老师指点迷津。对于学业上的问题,教师在遇到学生问题后要及时反省自己的教学管理方法,避免更多负面影响发生。
        结语:近些年随着各种由心理疾病引发的悲剧被传播开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被重视起来。教师虽然不能快速改变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但是可以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可以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学生指引道路,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尤其是引发不可挽回悲剧的弯路。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师益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积极良性的世界观,来应对人生的挫折。
参考书目
[1]董森.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0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