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打造有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陈爱琼
[导读]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根,离开了学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在充分预设学案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学习的难点。当然,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一定差异性,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同伴互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只有关注了学生,为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陈爱琼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
【摘要】学生是数学课堂的根,离开了学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在充分预设学案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学习的难点。当然,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一定差异性,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同伴互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只有关注了学生,为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49-01

        2010年秋,本人参加了重庆市“小学高段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课”观摩活动。从这次活动中看出,郭莉、强震球等青年名师的课有一共性,“鲜活的数学原型搬进课堂,多媒体的辅助使用,师生的交融互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青年名师的数学课堂既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无疑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把青年名师与特级教师黄爱华、张齐华等专家的课进行一个比较,好像两者之间还有那么一道坎。是什么构成了这道坎呢?通过“国培”的理论培训和影子学习以及深入的反思,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是数学课堂的根,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所学的内容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应高度关注学生,充分预设互动学案,以生为本,建构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观课、议课、上课的一些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了解学情,把准学生认知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   例如:这次强震球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强老师创设情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有5元和2元的人民币共10张,共计3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这个问题强老师的预设是用纸币操作将5元的换成2元,或者将2元换成5元,从一张到两张替换直到最后的总钱数是32元。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发现各有多少张,最后优化得出用假设法解答此类题。从整个教学活动看学生用替换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预设目标达成相当到位,学生也通过亲自操作感悟到替换这一数学策略。课后主持人张齐华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说这些题他们早就在奥数里学过,而且还会用多种方法解答。专家质疑强老师你找到了学生的认识起点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特级教师夏青峰教学的精彩片断。
        师: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叫分数的意义,关于分数的意义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单位“1”,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看成分数。
        生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生3:1/4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1份。
        师:一个物物体,一些物体怎么理解?
        生4:如一张纸笔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一个人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书上怎么说的,学生自学。
        通过开课的环节看,夏老师确定了本课的起点是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仍停留在单个物体上,所以下面的设计就是先单个物体去理解几分之几,再到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上去理解几分之一,这种开课就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顺利进行了新课教学。
        二、以生为本,巧妙突破重、难点
        一堂有效课,课前的换位思考很重要。我们在执行教案时,应把主要的时间放在重点处和难点处。所以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去想一想,这样处理学生能学会吗,会学吗,学得快乐吗?只有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设计,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失。



        如“商的变化规律”一课,本堂课学生的学习难点是“商不变规律”的意义建构,这里我们怎么处理学生才会轻松地突破难点呢?请看谢家湾小学的严梅他是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的。
        从这一过程中看出,因为有了教师的观察提示,所以部分学生能很快发现其变化情况。汇报中严老师对个别学生的发现进行夸大,并进一步带着全班学生进行再次观察变化过程,从学生的汇报中对关键词的突显,加深了学生对同时和相同的数进行理解,从而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商不变的规律的意义建构奠定了基础,这样很顺利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
        又如: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3位数乘1位数”一课时,让学生自编一道乘数中间有0的3位数乘1位数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参与全班交流。其中,一个小男孩被小组推荐作为代表汇报。
        生:704×5=3570。
        教师同时板书704×5的竖式,并反问:3570? 其余学生帮助纠正得3520。教师再引导:4乘5—— 生:20,写0进2。
        师:然后呢?   生:0乘以5等于0,加2等于2,写2。
        师:你刚才算得3570,错在哪儿呢?
        小男孩有些不好意思:我刚才把0乘5算得5,再加2得7。
        教师转而问他所在的小组:为什么推荐他作为代表到全班交流?
        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因为他最小,我们想给他一个机会。
        师:哈哈,因为他最小,所以推荐让他交流。那么,我想这位同学是有意出错的,他是为了提醒我们大家。
        教师话锋一转,意图显而易见,给小男孩一个台阶,让他错得“体面”。但小男孩并没有顺水推舟,领受老师的好意。他头一歪,很固执地强调:我不是有意出错的。 小男孩的回答,让全班学生和教师都哈哈大笑。
        师:啊——哦,那么,你现在再说说,可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大家在算的时候,不要把0乘5算得0,而要等于5。
        全班学生和教师又一次哈哈大笑。学生自己纠正:0乘5要等于0,而不能等于5。学生接着重述计算过程,教师再让该生用红粉笔重新板书乘积十位上的2。
        师:这位同学帮助我们把思路理得更清楚了。谢谢!给他掌声。
        在掌声中,小男孩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一节课的难点就象一道坎一样,如果学生能轻松迈过这道坎,下面的学习就会轻松自如,怎样才能扶着学生过这一道坎呢?我们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准确地捕捉到到学生生成的闪光处。然后加上老师的引导、点拔,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抬腿就会轻轻松松。
        三、面向全体,关注学习的差异点
        当老师的所面对的几十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如何面对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呢?
        师结合其表面积意义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计算方法,找出最佳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弥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
        在设计学案时,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可能的思考角度、可能的思维方式,进而设想应该怎样相应的给予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有了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不管是预设学案,还是执行预案,我们必须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充分关注学生的一切,由学习方式决定教学方式,由学法决定教法,把数学课堂真正打造成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生成的生本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