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客》为例探索“长文短教”之法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倪冬红
[导读]

倪冬红   乌鲁木齐市第67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42-01

        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一定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所得非“量”之多而是“质”的收获,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在有限的课时中,也不允许教师花过多的时间去解决一篇文章,否则将无法完成其他的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地剪裁、选点就尤为重要。面对字数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的现代文,如何取舍,选择恰当的点进行长文短教?避免学生陷入字词教学、分段概括、提炼中心、分析写作手法等循规蹈矩的传统课堂的枯燥无聊境地,还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这非常考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提炼能力以及重点突破能力。
        余秋雨的《信客》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片散文,篇幅较长,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篇典型的长文,其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述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如何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又不失其文化散文的味道,这着实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其重点。
        《信客》一文有四个章节,以年轻信客为线索,他为何当信客——担当信客的经历——放弃当信客——从事教育、担当校长,讲述了两代信客的经历。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如: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年轻信客和老信客的人物性格,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诚信、宽容文化的缺失,社会缺乏对小人物的关爱,道德伦理的缺失,信客对职业信念的坚守,信任与乡情,信任与感恩,典雅的语言等。《信客》一文是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要进行恰当地取舍,选出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来品读。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提到了多种角度处理教材的方法,其中一种就是“分析竖式结构的课文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余秋雨是在《信客》一文中寄予了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因此我将《信客》一文的教学设计要突破的重难点选择在“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诚信’与‘宽容’的思考”这一点上。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了解“信客”这一职业特点。初步了解“信客”这一职业,做到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可采取速读、跳读等方法筛选主要信息。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提炼出信客职业的“苦”和“信”。为“诚信”与“宽容”做铺垫。
        2.分析年轻人成为信客的原因。提问:“年轻人为什么要当信客?”学生可快速阅读第一章节,了解到是由于老信客的引导,自身的穷愁潦倒及被老信客的事迹感动。


这一部分再次为信客这一职业的“诚信”与“宽容”做铺垫。
        3.分析年轻人放弃当信客的原因。提问:“年轻人为什么不当信客了呢?”师生可从“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一句切入,分析信客之路凶险的原因。采用“精段阅读,注重效益”之法,分析三个“凶险事件”:①老信客失信事件 ②报死讯、送遗物事件 ③给同乡送信事件。让学生找到这三个事件的相关段落,从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角度去分析,务必穿插朗读,可教师范读,可齐读,可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信客职业之凶险。最终教师让帮助学生理清这三个事件背后的意义:做信客,一次“失信”,导致对其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做信客,重乡情乡谊、肩挑着生死祸福的重担却备受质疑;做信客,却饱受屈辱。在“诚信与不信”“宽容与自私”的较量中,作为诚信、宽容的信客一次次败下阵来。
        4.探讨信客的职业理念。提问“年轻信客为什么要将墓地选在老信客的墓旁?”由这一细节探讨,在缺乏诚信、宽容的社会,信客却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肯定自己的职业精神,在冷漠无情的社会中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传递着诚信与宽容。
        5.拓展延伸“探讨余秋雨的感动与困惑”。余秋雨在其《山居笔记》中说:“在总体计划上,这本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那本书中的我,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启发学生在文本内容中提炼出余秋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思考。
        长文短教就是要做到整个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务必围绕核心话题展开,做到思路清晰,问题简练有针对性,避免混乱、啰嗦。考验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文本为自己确立的核心内容做铺垫。我的核心话题:作者在《信客》一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四个分问题:①信客的职业特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当信客?③为什么不当信客?④余秋雨的感动和惊讶什么?长文短教还要注意取舍,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若事无巨细都涉及,反而会顾此失彼,导致重点不明确,无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特点,其工具性体现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人文性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信客》一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必要进行写作训练?如“墓志铭”或者“颁奖词”,按单元要求来看,它属于自读课文,课堂可不用安排练笔环节,或者将练笔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可以将更多时间放在对精彩段落进行深入品晰。对于这堂课,我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信客”这一职业背后传达的诚信、宽容,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舍弃练笔,更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么多的细节,要将其整合,并选出最为精彩的段落,从字词句去分析。因此,我选取了三个事件进行精读:老信客失信事件,报死讯、送遗物事件,送信事件。恰当合理地取舍,精心设计,选择切入点,长文短教,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理解、欣赏文章,从探索中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