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 提升数学课堂质效——以沪教版《几分之一》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王峰
[导读]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听为主。而数学课堂致力于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所以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本文结合实例,分别从激发兴趣、构建知识、变式练习、拓展延伸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策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效。

王峰   上海市奉贤区恒贤小学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听为主。而数学课堂致力于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所以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本文结合实例,分别从激发兴趣、构建知识、变式练习、拓展延伸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策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质效  数学课堂质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56-0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听为主。而数学课堂致力于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因此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技术有丰富的教学功能,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它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变成了形式的多样化,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的问题,以生动具体的形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乐学,使数学课堂灵动有趣。
        本文以本人执教的区级公开课,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几分之一》一课为例,这是学生对分数的初次认识,对于分数的含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技术的强大功能,将本节课的知识动态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数学由于自身抽象的特点,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数学好玩的本来面目。借助信息技术技术,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动静结合,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好奇、探究的心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他们能满怀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几分之一》一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创设了帮助小胖分饼干的情境,学生通过拍手来表示分到的饼干数量,4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分2块班干,拍两下手。而当只剩1块饼干时,学生无法用拍手来表示了,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技术,请学生上来自己试着画一画,分一分,该怎么平均分给两个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几分之一。
        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趣味性,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此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抽象,而是在游戏中进行,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情”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信息技术技术可以以使数学概念真正“活”起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便操作的动手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更容易,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景化。过去许多用口头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规律,现在利用信息技术,一看就明白了,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看得见”,为学生理解数学提供了“直觉”材料,也让老师顺利突破了重难点。



        例如:《几分之一》一课中,对于分数的认识,学生是比较薄弱的。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技术,把一块饼干怎么分,怎么平均分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如何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块饼干的二分之一,从而理解二分之一 的含义,再延伸到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块饼干的三分之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块饼干的四分之一,平均分成n份,每份就是这块饼干的n分之一……
        信息技术技术的动态特点,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了二分之一的含义这一重难点,从而还延伸拓展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n分之一等等。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是使思维“看得见”,为学生理解数学提供了“直觉”材料,感知知识的构建过程,也让老师顺利突破了重难点。
        三、依托信息技术,设计多元练习,拓宽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练习的设计,不单单是对所学新知的巩固,而更应该是对知识面的拓展,更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对练习的设计要把握关键,突出重难点,关注易错点,并要注意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适当加强变式训练,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巩固,巩固所梳理的知识网,使学生的思维被拓宽,提升教学质效,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例如:《几分之一》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先说一说,写一写图中表示的分数,再判断各题中表示涂色部分占整体的分数正确吗,最后再设计了提高练习,体验不同整体的二分之一。这样的练习设计,层层递进,拓宽学生的思维。
        练习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多元练习,弥补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深化重难点,拓宽学生的解题思维。在设计练习时,增加一些相似题、辨析题的设计,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辨析能力。上述的练习,突出了关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将知识网络进行巩固。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更是在是否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数学课不应该只针对于知识与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的应用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真正的内化。
        例如:《几分之一》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看蛋糕的广告视频,从一整个蛋糕如何平均分2份,到4份,再思考如何分成8份,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又该如何切才能平均分呢?
        生活即是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分饼干引入,到学习完后,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分蛋糕,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才能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设备,可以建构出知识结构网络,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课堂就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数学课堂教学的质效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贤虎.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梳理”和“练习”[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21(002):82-91
[3]杨玉枝.基于对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 才智, 2014,000(11):88-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