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渗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下   作者:张云云
[导读]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践行核心素养根本方案,关注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的全面发展。从语文新教材的编排特色来看,每一章节都有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元素,教师要深度解读,认真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生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提升语文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案例,谈一谈如何渗透核心素养观念,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张云云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鹤北林业局鹤北一中  黑龙江  省鹤岗市  154212
【摘要】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践行核心素养根本方案,关注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的全面发展。从语文新教材的编排特色来看,每一章节都有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元素,教师要深度解读,认真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生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提升语文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案例,谈一谈如何渗透核心素养观念,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7-069-01

        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坚持“一课一得”发展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有序规划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获得全面发展,提升语文教育实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根本目标。关于核心素养渗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读写结合,强化语用能力
        语文教育应是一个系统性、开放性的积累过程,我们不能将视角局限于单一层面,而是从总体把握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综合强化语用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读写结合原则,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有更多机会获得语言素材,积累写作实践。以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作者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写了济南冬天一幅美景,整篇文章俏皮而又活泼,其最大写作特色就是巧妙地穿插了拟人、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虚实结合、错落有致,将冬景描写得惟妙惟肖。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注意把握语言的运用特征,总结写作技巧。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又组织大家练习仿写,围绕拟人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这儿准保暖和”描写小山保护济南的状态,每个人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模仿写一句话。平时经常有学生提到阅读无趣、写作困难,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课上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实际上也在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养成好的“学”与“思”的习惯,促进语言表达与建构能力提升。
        二、打造情境,锻炼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的最大亮点在于突出生本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独立探索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内化语言知识,锻炼综合能力。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设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我们要通过角色表演、编排场景、旁白对话等各种方式渲染氛围,将学生带入不同的文本情境,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建立人物形象,实现更深层次的阅读与理解。


以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文中描写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鲜明的人物特征表达当时社会背景下“金钱至上”的丑恶观念,以及作者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美好愿望。那么为了把握课文主题思想,抓住人物特征,我们在课上改编故事情节,开展表演对话活动。大家分组合作,分别选取最感兴趣、最精彩的部分自由地改编对话并安排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课堂热闹起来,而且经过深入讨论,认真分析文章内容,不仅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生动地再现每个人物形象,完成与作者、与文本、与角色的深度对话,无形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语文思维素养。
        三、习得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语文的过程应强化体验、重在积累,为了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我们要多挖掘文本素材中的审美要素,鉴赏优秀的文化作品,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中形成审美情趣,积极影响审美能力。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与创造力,我们要打开教学视野,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广泛涉猎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习得体验,提升审美。以《论语十二章》教学为例,整篇文章收录孔子12段经典语录,表达孔子对为人处世与学习的方法态度。通过阅读课文,阐释文言文的意思,大家对孔子的主张有了充分理解,并探讨问题:“为什么我国历朝历代都将儒学视为治国之道?”“孔子思想对我们当下的学习与发展有哪些启示?”孔子文化博大精深,大家在课堂上学得兴趣盎然,虽然是抽象难懂的文言文,但是每个人都从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美,课后大家又根据自己的兴趣延伸阅读《论语》,并且上网收集资料,对比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的不同观点,从中获得审美与感化。
        四、挖掘内涵,促进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等多重特征,有效的语文教育活动绝非单一化的灌输知识,更要挖掘深刻的内涵意义,渗透文化观点,引领学生加深文化理解,自觉弘扬与传承文化精神,提升文化修养。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度挖掘每一篇文章的精华与内涵,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以《观沧海》教学为例,世人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曹操的性格、理性分析人物形象,我提前准备了丰富的课件内容,以生动趣味的动画短片方式介绍曹操的生平,根据文章背景导出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感知一代枭雄的王者之气,不仅客观认识了曹操的人物形象,也为学习文章内容扫清障碍;再如,学习《木兰诗》时,同样在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建立花木兰的文学形象,体验孝敬父母、精忠报国的传统美德。通过挖掘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深化理解文章内涵,而且也能助力学生提升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改善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均有积极意义。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必然要先从自身转变观念着手,我们要想方法、下功夫,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升学习能力,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强化语文核心素养,完成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农发河.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9):277.
[2]李小刚.探析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J].家长(上旬刊),2020,(1):134,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