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本”走向“生本”——小学“品德+”德育整合课程的实施探索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   作者:陈月波
[导读] 小学德育课程整合是基于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培养为目的,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视角回归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原点思考为何要整合,基于核心素养找寻整合的资源,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注重实践探索,用“品德+”的方式构建德育整合课程,指向德育疑难问题的解决,将德育牢牢根植于丰富的儿童生活,让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归于生活。

陈月波    余姚市郑巷小学
【摘要】小学德育课程整合是基于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培养为目的,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视角回归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原点思考为何要整合,基于核心素养找寻整合的资源,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注重实践探索,用“品德+”的方式构建德育整合课程,指向德育疑难问题的解决,将德育牢牢根植于丰富的儿童生活,让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德育 品德+ 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5-069-02

        为何整合?——回归教学原点求思考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的发布推动各校积极行动,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在此过程中,“课程整合”实施难度极大,因为大部分教师学科本位思想占主导,不愿打破学科界限;而借助行政手段推行课程整合,则只做表面叠加的课程,难以体现课程整合的真正意义与效果。
        作为德育课程教师,我们是否清楚地知道当前德育课程的教学成效有多少?学生对于教师教给的道德与法规无不知晓,但意识和行为却并未因此而改变。究其原因,目前这种以单一、局限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德育是不符合学生道德发展规律的,以课本为主体实施的教学是缺乏思辨和考验的。
        杜威主张通过“做中学”实现儿童经验和人类经验之间的整合。笔者认为我们何不以杜威的“做中学”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构建“品德+”德育特色整合课程呢?该整合课程就是将品德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或活动整合实施,构建起德育整合课程。该课程主题源于品德课,选择主题的原则是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课程的目标是指导儿童生活,引领儿童生活,实现从课本到生本的回归。
        整合什么?——基于核心素养寻资源
        1.以“核心素养”为基点,研制整合的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德育课程整合提供了源动力。综观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大部分要点与德育课程的目标紧密相关。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德育整合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分解核心素养与细化课程目标的过程,以所在年级的课程目标为基础,提炼出核心目标,整合相关课程、活动等目标,研制而成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单元目标,并进一步细化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活动目标。
        2.基于学生需要的实践,选择整合的内容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课程的内容应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掌握现实世界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笔者带领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师,遵循这样的儿童与社会中心取向的课程整合理念选择整合的内容,以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为选择原则,从品德课中选择德育整合课程的主题。“+”,即整合:+行规规范教育,+学校主题活动,+儿童绘本文化,+心理健康辅导,+学校校史文化,+各种学习方式……。如图1:
        图1:“品德+”德育特色整合课程内容设计
        怎样整合?——关注成长需要重实践
        笔者阐述的整合课程以品德课程为核心,所以应基于品德课程的课程理念。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课程,强调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其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基于此,笔者依据儿童的成长的需要,整合德育资源,指向儿童问题解决,以三条路径构建五类“品德+”德育特色整合课程,指向德育疑难问题的解决。
        1.整合儿童生活:活动中养成良好行规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一书指出“国家德育课程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学校德育的‘母本’,要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主,整合实施三级德育课程,构建新型德育课程体系。确保国家德育课程不因‘整合’而迷失自我”。
        (1)“品德+星少年素养银行”——在德育行规课程中落实行规养成
        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关于行为习惯培养的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为此,我们需要让品德课回归学生的校园生活,如开展行规训练,以活动为实践的载体,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见表1:
        表1:“贤江星少年”素养银行行为规范自我争创活动内容(1-3年级)
        上表是学校德育行规课程——“贤江星少年”素养银行行为规范1-3年级的内容,每一项行为规范内容的实施主要借助“素养银行”这一平台(见下图),每学期通过品德课、班会课的二合一整合实践,遵循“21天坚持成习惯”的规律,大大提高品德课由课堂教学践行与生活实际的实效,有效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图2.“贤江星少年”素养银行卡
        (2)“品德+校主题活动”——在德育活动课程中促健康成长
        我们在德育课程整合实施探索中,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融合学生健康成长、家庭生活等六大领域,以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内容体系为主轴,确立符合学生阶段到成长需要的学习主题,将相关德育课程和专题德育内容予以围拢规整,并有机链接与主题相适应的道德实践活动,构建“主题式、板块化、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以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为例,如表2:
        本单元的教学主体是“你好,新学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根据一年级新生入学的认知特点和学校培养目标安排教学,体现为《美丽的校园》等四课。而《人·自然·社会》中《管理好自己的物品》等这几课的内容与国家课程这一单元的主题基本一致,目标相似,也都是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小公民》中《我能自己做》、《学校里的规则》两课的内容与入学养成教育相关度也较强。少先队课中本月要求学生学习队知识,会戴红领巾,唱队歌等,在10月13日建队节前后要举行入队成长礼。同时,学校在本月会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由此可见,改变现状,构建一个主题式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对入学教育很有必要。德育课程组教师在分析各相关课程与主题活动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删减等方法,重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变得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你好,新学校》一课为例,整合思路如图3: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师在分析各课程关于这个主题的目标后,通过删减、融合、重组设计了“认识与学习、实践与体验、展示与评价”三个板块。整合的内容并没有脱离目标的轨道,也没有随意拼贴,而是基于目标进行重组与补融。这样的整合教学是有效的。
        2.整合儿童文化:情境中滋养优秀品德
        (1)“品德+儿童绘本故事”——在品德学科课程中育人文情怀
        在品德课中运用绘本故事,通过“读读绘本·思考问题”——“做做游戏·感悟问题”——“回忆生活·解决问题”来构建道德情境,在故事情境中有效地引发思考、淡化“品德”的教学痕迹,触动孩子的心灵。绘本的选择应指向情境的构建,可以大大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方式。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部分资源对接内容见下表:
        表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绘本对接表
        (2)“品德+心理辅导活动”——在心育课程中让道德内化
        心理辅导秉持着引领的原则,不强求,不强迫,不强制,不强势。品德课与心理辅导课的整合,恰好改变了品德课原有的灌输、强制和强势,课堂会变得自然、亲近和民主。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浙教版五(下)《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时,用小测试的形式展开心理辅导,告诉孩子品德养成是有方法的。以下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学片段:
        活动一:小测试,体会人无完人
        师:请你写出班上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好的同学。请写出你周围没有缺点的人,限时1分钟。如果你写的超过5个以上就用……来表示,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不写。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A. 第一项你写了几名同学?
        B. 第二项你写了几名同学?
        C. 两项做比较,为什么第二项是空白?
        小结:看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板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活动二:小测试,放大优点,正视缺点
        师:看老师手上拿了一张纸,如果这张纸代表了你的一个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师:再仔细看看,除了黑点,你还看到了什么?你刚才为什么没有看到呢?从这个测试中你明白了些什么呢?
        引导:对于朋友的缺点,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吗?现在你觉得面对他人的缺点,你应该怎样对待呢?
        小结:老师发现你有一颗理智包容的心,发现朋友有缺点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去纵容他,也不是去逃避,离开你的朋友,而是真诚地向你的朋友提出意见;你真会处理事情,相信你绝对有能力可以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相信你有了这样的想法,你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朋友,也会获得更多的笑容。
        活动三:心情卡片,让宽容走进心底
        师:同学们,此刻写下的心情卡片,再想想你心中的烦恼事,想一想那个曾经带给你烦恼的朋友,你此时有什么话想对他或者自己说的吗?
        采访一位同学,你的这些话是写给谁听的?走到他面前说给他听吧。
        采访另一位同学?怎么来表示一下呢?
        评价:你们的手紧紧相握,相信你们的友谊也会更加的深厚,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啊。
        继续采访第一位同学,同学此刻你的心情还是黑色的吗?
        那么把这个坏心情放进回收站吧,那么现在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呢?去桌子上选择一张心情卡片吧。
        师:听了你们的话,看了你们的心情,我为你们而自豪。宽容带来了快乐,送走了烦恼。法国文学家雨果也曾这样说,读: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两次小测试,使学生身上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各种优点和缺点在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这样的测试活动使学生学会体察、学会联想、学会分析、学会反思……使学生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辨别是非曲直,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这些都是儿童文化,我们在运用时间,加入心育情境,运用心辅法,落实品德课程的目标。当学生内心接受这样的道德生活时,“道德内化”就悄然发生了。
        3.整合特色课程:思辨中树立理想信念
        “品德+校史文化课程”——在校史课程中练思辨能力
        校史教育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我们贤江母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友中有像杨贤江等人才辈出,可以挖掘很多德育故事。引导学生探究校史,学生会倍感亲切与自豪,会很乐意沿着名校友的足迹前行。这一类的整合课程,我们借助“贤江讲坛”这一平台,以思辨为主,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反思,目的不在于给学生多少教育,只要他们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特色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有思辨力的人,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聚力整合!——聚焦儿童当下与未来
        “品德+”特色整合课程不只是组织学科内容的方法或教学时空的重新安排,而是对学校教育目的、学习本质、道德发展的规律、儿童生活的需要、未来社会的要求等问题的思考和将思考具体化为整合课程。当我们把教学目的聚焦在儿童生活,聚焦于儿童发展需要,聚焦于未来社会时,整合课程便充满教育力量,它不仅能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本位、违背知识建构的体系性理论,还能让品德课回归儿童,亲近儿童,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川.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1.
[3]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1.
[4]周爱军.课程整合理论的启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5]邬冬星.以国家课程为中心的德育类课程整合设计[J].中小学德育. 2018-3.
[4]王振乾.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提高孩子审美观的重要性[J].新课程,2020(23):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