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解决问题之力,培养一年级学生课堂综合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下   作者:谢璐璐
[导读]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而是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中。教材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始终,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审题、表达和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发现所学知识的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谢璐璐     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而是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中。教材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始终,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审题、表达和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发现所学知识的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关键词】一年级;解决问题;兴趣;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7-126-02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它能让学生把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解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不少学生对解决问题教学兴趣不高,个别解决问题题型也成为考试丢分的重灾区。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和习惯则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情境图“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比较枯燥无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化抽象为直观,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利用表演、故事、游戏等让课本中的情境图“活”起来,变成他们乐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例如:一年级上册运用减法解决问题的情境图,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由课本上静止不动的图片变成了有趣的表演,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吸引,情境表演带动孩子们的眼睛和大脑,能让他们很快对情境表演中的数学信息完整地熟知。进而教师引导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就是我们的数学信息,了解了这些数学信息,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由两条相关联的信息和一个对应的问题,就组成了我们简单的数学问题。那我们如何来解决呢?”
        孩子们在欢乐的体验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渗透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阅读培养,细致审题
        数学学习中处处存在着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文字和图片、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有些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需要结合文字和图画中去寻找准确的数学信息。下图的题目孩子们对于原来猴子的数量就会很容易忽略树下的猴子,或者把树下的四只猴子当成又跑来的4只猴子。
        有些题中图片信息会干扰孩子们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需要小朋友结合图文信息,予以辨别。下图中,不少孩子只顾看图用加法解决,实际是利用总数和拿走部分求剩余部分。所以阅读时图文结合,才能掌握题目正确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有些题中数学信息数量较多,需要选择与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的数学信息。下图上有小鹿、蘑菇、和天鹅等不同小动物图,但在图中的问题时还剩几只小鹿?因此,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去对图中信息进行分类,找出有关小鹿的文字和图片信息,撇开暂不需要的其他信息,不被干扰致错。
        一年级孩子小,识字量不多,会更喜欢看图,所以引导孩子们审题阅读时,图文要结合,要求认真、细致、完整。



        2、有序表达,理清思路
        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工具,又是交流工具,使思维逐步完善。
        “你们从题目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在孩子们观察后老师引导提问。“结合这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孩子们面对看图列式,能有序描述:这个题目中我知道了盒子里一共有11只小鹿玩具,右边有5只,求左边有多少只小鹿玩具?
        教师用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也能正确完整、有条理地描述或表达,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语言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量关系。
        3、画图辅助,分析数量关系
        解题的方法是一种数学思维,对于思维不能只靠“灌输”。新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年级各种加减法的解决问题中,基本就是以下几种数量关系,一是:部分+部分=总数,用于求一共数量;二是:总数-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用于求剩余部分或左边部分等;三是连加(尤其是排队求总数的思考题)、连减的数量关系,能用画图辅助分析,孩子们更直观易懂。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优势明显,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因此在解题时,采用画图的方式,根据题的内容画图,把题的条件、问题在图上标明,用图把问题进行表征,从而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这样有助于孩子们观察、推理、思考,得出准确的数量关系进而正确解题,提高孩子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规范解题步骤,养成习惯
        规范的解题步骤,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率,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建立严谨的数学思维。
        因此,低年级开始解决问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解决问题,写好算式、答案、单位名称和答语,进而检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编题创作,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编题,给思维以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旧知和生活经验,在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在练习时,教师要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教师可以先示范结合身边的物品进行编题,让学生模仿,也利用身边的实物进行编题;熟练后可充分利用课本或练习中的看图列式进行编题,一来可以让孩子们对看图列式的理解更加深刻,二来达到了对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算式编题,这是对解决问题的逆思维的练习;提供多条信息,挑选相关联信息进行编题。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养成细致完整地审题,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充分利用画图、圈关键词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准确完整地解决问题。在多样、有层次的练习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科学优化,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晨•第一学段“画图”策略浅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10)
[3]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