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带动学习——问题驱动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下   作者:孙维
[导读] 数学是一门重视逻辑思维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的这一本质属性,一味地强调知识的讲解,弱化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数学的教学特点,本文提出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此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提升思维品质。

孙维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30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视逻辑思维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的这一本质属性,一味地强调知识的讲解,弱化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数学的教学特点,本文提出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此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7-183-01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的主要手段。问题驱动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学习内容展开深度思考,理解数学符号代表的含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问题驱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问题激发兴趣
        虽然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些问题的提出既不符合学生的思考特点也与教学大纲相违背,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提出,干扰学生的学习视线。为此,基于问题驱动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价值和功效。
        以华师大版初三数学《圆的基本元素》一课为例,这节课是关于优弧、劣弧的概念学习,圆的基本元素有很多。试想,一个刚刚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学生突然发现圆还有优弧、劣弧、圆周角、圆心角的存在,这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因此在知识的编排顺序上教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千万不能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向学生喋喋不休地介绍优弧、劣弧等概念,这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能够激起思维涟漪的问题,营造一种神秘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思考。如教师可以这样问:“圆是不是只有圆心、半径、直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些基本元素外,圆还有其它的元素?”这样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有弹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展开对圆的进一步探究。相对于开门见山式的教学,这样的问题驱动更受学生的青睐,给学生以新鲜感。
        数学不像语文一样具有人文性能够打动学生,它只有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机械的推理,若教师在教学中不讲究教学艺术,生搬硬套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加重数学学习的枯燥性。问题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有意义的问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精彩问题,让数学课堂一问出彩,一问生姿。



        二、利用问题促进思考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集启发、指导为一体的有效问题,以问促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三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时,教师就采取了问题导学的模式,将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在介绍三角形中位线这一概念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问题:“类比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说说如何为这条线段(画图)取名?”这一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给学生以提示,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很快就利用中位线的位置关系得出其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发问:“任意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使思考向深度发展,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三角形中位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就这样,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问题为手段,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核心,层层递进,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广,探究一度成为热门词语,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重要话题。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探究学习进行的重要力量。
        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考虑到相似三角形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相似三角形,才能依此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才能利用性质解题,形成强大逻辑推理能力。基于以上思考,在学习本节课时,教师先画出一对相似三角形,告诉学生这就是相似三角形。接着提出问题:“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要求学生不看教材,观察黑板上的图示,思考和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的想到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两个三角形的边、角,探究它们的关系、有的想到利用旋转、平移等运动变换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
        总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加强问题驱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实现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增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目桥.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9):169-170.
[2]孙翔.基于问题情境的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研究——以两个教学案例为例[J].现代教育,2018(06):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