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钩针编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6期   作者:王琦
[导读] 在我国,校本课程发展晚,起点低,但如今已是不同层次教育课改的重点内容了。
        王琦
        郑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邮编  450001
        摘要:在我国,校本课程发展晚,起点低,但如今已是不同层次教育课改的重点内容了。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钩针编织校本课程开发,“合理设置校本内容”、“实施多元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用”、“教学实践有机融合”。
        关键词:小学,钩针编织,校本课程
        钩针编织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今社会继工业时代之后进入了传媒时代,传统手工钩针编织面临衰退的局面同时也面临“后继无人”这一困境,作为当代继承者传承人的中小学生应该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家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并强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但经过文献调查发现钩针编织在学校课程中的开发研究几乎为空白,就连在学校美术课程中开展钩针编织教学活动案例也少之又少,并且局限于大中专院校以及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服装特色院校。在小学开展钩针编织是美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创新实施,不但与“新课标”要求一致,更在极大程度上契合了小学生探究、创新的心理要求,为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实施提供了极大保证。但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采取特定策略,尤其是其主体内容又不被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实践,参照有关理论,分别运用了下列措施,确保了小学钩针编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一、合理设置校本内容
        根据钩针编织在小学校本课程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及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归纳与分析,形成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资源,继而引入小学美术课堂,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下去。相比于统一课程,校本课程内容较为机动、灵活,但并非不分难易,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排有关内容,相反,其特别需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例如,在钩针编织校本课程方面,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钩针编织,尤其是基于小学生爱做手工的心理引导其深入理解钩针编织的意义、作用及美学。为加深学生对钩针编织的认识,实施者刻意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从不同角度展示钩针成品的用处,更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提升其对钩针编织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该校本课程的导入环节,展示图片不仅有家居用品,更有适合小学生及布偶穿戴的钩针饰物。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之后,该校本课程开始介绍不同钩针的使用。然后,引导其学习简单的钩针编织方法,并组织学生从简单织物开始做起。最后,才涉及到较为复杂的钩针编织方法及复杂器物的编织。
二、实施多元教学方法
        相比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更在于实践。钩针编织更是如此。但因为对当代小学生而言,因为其家人从事钩针编织的较少。所以,绝大多数小学生对钩针均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此,小学钩针编织校本课程尽可能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其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技能的掌握。再者,每一个小学生均是正在快速成长中的个体,在知识理解、情感投入等方均具有差异性。

为此,课堂上,无论是钩针使用还是编织技艺不应仅限于教师讲解,而是辅以三维动画或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分别讲解。特别是在钩针使用及编织技巧方面,实施者又通过三维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而在课外,则通过家校结合的形式,开展“微课”、“慕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作用
        多种现代教育理论表明,知识技能的学习均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钩针编织教学更是如此。但限于学生对钩针编织缺乏了解。所以,该校本课程无论是知识讲解,实践练习,均特别强调启发性、鼓励式、示范式教学,以使学生在兴趣得到激发的基础上,积极地从看老师编织、同学编织至“我编织”,从“要我编”至“我要编”进行转换。并且组织高效融合式教学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美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研究,自我实践、自我创新、小组合作人人参与的氛围,将钩针编织与课堂教学深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为弥补个体在一些方面的不足,该校本课程基本在每一环节均设置了自主合作学习。同时还通过参观美术展览,手工作坊实地考察等,为学生提供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的开放性学习,引起学生对手工钩针编织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教学实践有机融合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课堂是教学发生的主要场所,但对校本课程而言,其课堂教学时间短、容量少的弊端便变得特别明显。为此,需要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因为钩针编织的学习内容及特点,其课程设置更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在定位上也有所区别。课堂抛砖引玉,课后实践。为提升学生于课后实践的积极性,该校本课程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在课后作业中这样设置,“请课后收集家居钩针编织物品并讨论其编织方法”。又或者,“请邀请他人,如父母,与你一同钩针编织”。 组织学生参与民间钩针编织活动交流展览、走进博物馆等多样化的教学体验、制定“奇‘织’妙想”为主题的比赛活动方案,网络公益拍卖钩针编织工艺品等新形态的课程评价这样,不但实现了该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生活化,而且通过其实施也密切了师生、亲子关系。
        总之,钩针编织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手工艺。进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技艺传承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传统钩针编织对小学生艺术教育的渗透,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一种方式。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钩针编织的制作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手工制作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学生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也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探索出有效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撰写校本课程案例并对已有的理论研究进行丰富,为以后对钩针编织的教学提供理论借鉴。为此,小学钩针编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需要在实践中使之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方雪琴,毛齐明. 真实性学习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探索, 2019, 320(02):40-44.
[2]刘颖.校本课程开发[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8):108.
[3]王辉.关于"立体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11):46-48.
[4]林宁.区域推进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000(021):253-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