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叶菲蓉
[导读] 新闻资源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对促进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叶菲蓉
        惠州市博罗中学
        摘要:新闻资源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对促进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试从时事新闻引入课堂的重要性和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时事新闻两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的与“时”(时事)俱进。
        
        关键词:时事新闻  重要性  课堂运用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多次修改,但其中的内容仍不少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让学生学好教材中的课文,提高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又要扩宽教材,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时事新闻,接地气,贴近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的不足,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在语文课堂上,作了如下尝试:
        1.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开头有这样的说法:“文章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剧。”一本好书,往往是因为精彩的序言、新颖的文章开头让读者有往下阅读的欲望。同样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教师才能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引入一些既和课文相关,又能和学生引起共鸣的材料,必然能让学生更有兴趣走入课文,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笔者在执教新闻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时候,虽说是新闻,但课文是摘选自2001年的《科技日报》,离现在已经将近20年,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袁隆平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视频,他在视频中连说4个“奇迹”!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东营,平均产量过了600公斤,这是奇迹啊;台州,遇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杂交稻在8年之内全国推广1亿亩,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列举了这么多我国杂交稻的“奇迹”,袁老又谈起了国际上的海水稻研究情况——“海水稻研究,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美国、印度、日本……”,但随即他话锋一转骄傲地说到“但是……产量都不高”,事实是“我们国家一上来,三年之内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杂交稻,8年之内全国推1亿亩”。
        看完视频后,笔者让学生谈谈听完这段话的感受,学生普遍觉得惊叹,认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水平真高,真是奇迹,纷纷产生对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并产生好奇,这些“奇迹”是怎么产生的?教师以这则新闻导入新课,呼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前引入新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可以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
        2.优秀新闻视频引入课堂,“看”“写”结合起来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的普及,教学平台的不断升级,教师可以下载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新闻评论,定期播放给学生观看,如央视的《新闻周刊》《新闻1+1》《焦点访谈》。但是,老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视频上,老师要有一定的要求,如,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要做笔记。笔者在播放《新闻周刊》的时候,要求学生学会速记,包括,这期里面讲了哪些人物,他们有什么事迹;这一周里面发生了什么大事,值得大家关注;主播讲的话,哪些具有深度,要做记录……教师每周还应布置相应的“点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当期中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先概括,再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思。

笔者进行了初步尝试,每周布置学生写不少于600字的时事点评,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新闻主播的“提点”,思考经度和维度得到深化。如学生在看完一则某中学生用微信截屏吃霸王餐的视频后,跳出了事件本身,认为“个人的道德品德缺陷在其中也难逃其责。”“自身的问题还并非是其所要解决的唯一问题。科技上的弊端也仍然需要重视。……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结下的果实共享的便利,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其果实不变为毒药,扬长避短,使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
        3.课前开展时事演讲,“读”“写”“说”结合起来
        在每节语文课前,笔者尝试开展“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让全班同学轮流上台,成为新闻主持人,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课前的“新闻播报”,实际上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选播一条新近发生的新闻,并做简单的评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播”的学生,往往为了有更好的表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认真准备的过程中,他通过报纸、手机、电脑等媒体,积极搜罗新闻,并精心的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加以概括。然后从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附上自己的看法,以文字的形式输出。最后,在当“主播”的时候,胆量和口才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这样,“读”“写”“说”紧密结合起来,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②而作为听众的学生,他们对这5分钟也充满了新奇和期待,听同学讲,每节课积累下一则新闻,印象更为深刻。而且同学的某些观点,还可以借鉴运用到写作上,他们也乐在其中。
        4.开展讨论式教学,让教材和生活有机融合。
        讨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同学的观点,又能点燃思考的火种。讨论不仅能给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而且能及时的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新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对教师也是一种启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批判了闭关主义、送来主义,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有它的国情,和当代的中国截然不同。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当代中国能不能实行“送去主义”?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结合当前新冠肺炎,举例说明中国为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送去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还为意大利、委内瑞拉、塞尔维亚等国送去“战役”专家团,充分表现了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认为当前中国有能力“送去”。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的观点更值得点赞,如“我们有能力送去,但要看值不值得送去,送去后有没有意义,”,并举例中国送医疗物质和专家团给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吻中国国旗,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同样新冠肺炎肆虐的意大利,同样送去了大量医用物资,但意大利政府就以中国制造并隐瞒病毒为由,向中国索赔3500亿,并且以冻结中国海外资产为威胁。这样的“送去”,是非常不值得的。能不能送去,除了看中国的能力,还要看是否值得“送去”。话音刚落,赢得同学们一片掌声。
        
        总之,让语文课堂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拉近学生和外界的距离,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更具时代性,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起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是对教材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大胆创新、大胆尝试,以求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 李冬云,新闻资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 CN45-1094/G4,2017年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