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李克新
[导读] 如今,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根据书本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
        李克新
        崇左市大新县五山乡中心小学  广西崇左  532305
        摘要:如今,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根据书本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这些内容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与掌握,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一定问题。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现象,以整体、系统、关联和结构的视角整合单元知识,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整合;思维;核心素养
        前言:为了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小学数学课本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点,但是零碎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经常只记得当前学过的而忘记前面学过的知识,很难形成系统化,致使学生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认为建立结构化教学策略,将离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以便学生掌握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并实施的任务。
一、进行分类构建,展现单元整体结构
        小学数学教材在排版时其实就已考虑到同类知识的集合,就是将相同、相似的知识组合在一起。那么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就应具有统筹整合的思想,本着整体性和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拆分整合,寻找相关知识与思想的共同点,结合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进行结构化学习。与此同时,在分类构建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目标结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还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思维结构和心理结构,只有这样进行分类构建,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同发展。
(一)关注目标结构,彰显核心价值教学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有些内容较多无法讲完,因此不得不将其拆分为几个独立的课时进行讲解。例如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圆》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内容较多,主要学习的是有关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的计算的相关知识,通常会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学习,这就可能使学生无法相互联系起来,但其实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应该围绕核心目标,具有延续性和统领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并能能很好的运用。[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整体性,对于学习目标要深入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去学并学到什么程度进行整体把握。
(二)关注知识结构,架构单元教学的知识体系
        单元整合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致力于寻找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将离散的知识构建出一张层层相连的网,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从整体感悟数学的真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构建整体思维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主动积极地将零散的、断裂的、琐碎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和讲授,让知识呈现出整体结构和体系形态。比如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有的分数的教学,编辑者将教材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从书籍排版来看,分数的学习集中在小学三、五、六年级,虽然学生在一、二年级并没有接触分数这个概念,但是在一年级的连续加减法和二年级认识平均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也掺杂着分数的学习,也有部分关联知识做铺垫。除此之外,教材对于分数的意义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逻辑感,体现螺旋上升的教学策略。三年级上册学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相关知识;三年级下册则重点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到了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既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知识的方法,也为后续分数的学习与运算打下坚实基础;到了六年级除了学习分数乘除法和四则运算外,比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比例相关知识等都是分数的后续有关内容的延展。

[2-3]
(三)关注方法结构,促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迁移
        在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建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以整体建构为基础,在知识自主建构过程中形成新的方法结构。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以及获得知识的方法,方法结构逐步遵循了学科整体性建构的本质特征、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机理以及通过结构化、模块式的意义重构和递进式教学。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依次探究讨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都是不同的图形,并且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同时它们也有共通之处。计算平行四边形时通过剪切、移动、拼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而三角形和梯形也都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行公式推导学习。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同之处都是把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推导而出。当学生放弃以前的固有思维转而用这种方法结构学习研究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和圆的面积时,问题都会通过类似的方法迎刃而解。学生拥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当学生的方法结构形成时,他们就会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们未来探究未知的世界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分类构建其实就是要有统整的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平等的思维结构,认真感悟知识的力量,提升个人能力,树立情感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全面透彻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教学,在结构化理念下有效学习。
二、关照“联”的统整,形成立体关联结构
        当知识成为文本时,知识就被划分,在不同的年级,学习不同的知识,但这种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学生也很难在这种知识成为文本的情形下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我们所熟知的知识是按年龄来排列的,这样的学习形式使得学生很难实现深度学习。[4]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知识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对知识全貌的理解机器教学的专业化能力。
(一)是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中体验活动关联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计算、推理等活动。活动关联需要学生围绕知识结构逻辑展开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并亲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全身心的投入在活动当中,形成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例如,数学书上,未来让学生感受千克,课堂上开展了许多有意思的活动,称一称,数一数。是的学生对千克的认知从抽象到具体。[5]看似这堂课所组织的活动较多,但实则,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对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
(二)是在认知迁移解决问题中理解方法关联。
        方法关联可以让学生超越所学知识的限制,将不同数学知识与不同单元的数学知识相关联,同样的题目可以运用不同单元的知识进行解答,达到理解方法的关联。实现认知迁移解决问题中理解方法的关联,更能够让数学方法策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例如,在数学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同学们讨论异分母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学生一般都会注意到分母不同,不能相加减,而通分就能将分数的单位统一,这样就便于计算。还有同学认为分数的加减就像我们小学所学的整数,小数相加减时需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相加减,还是分数与分数相加减,他们都是有相同的地方,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互相联想,实现计算方法的相通。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1992 (3) :12-14.
        [2]颜春红, 吴玉国.结构化学习的活动设计与组织[J].江苏教育研究 (A) , 2018 (1) :35-39.
        [3]席爱勇.基于结构化视角的单元整体设计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 2019 (5) :35-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席爱勇, 李宾.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