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李金敬
[导读]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小学教学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李金敬
        枣强县大营中心校顾庄小学 河北 衡水 053100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小学教学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发散性、抽象性及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将培养具有一定数学思维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另外,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也有帮助,并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引言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好的课堂教学要稳扎“思维之地”,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找到合乎逻辑的思路,甚至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动静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 重视教学难点的转化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多好处,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都是兴趣盎然、信心百倍的,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也相应加大,只有少部分学生坚持了下来,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随着难度的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和数学思维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将教学的难点进行转化,变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学习为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感知过程。通过这样的转化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圆锥的体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进行转化,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首先,数学教师通过折纸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折出一个圆锥和圆柱,让学生能够对圆锥和圆柱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进行独立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测出圆锥的体积,并让学生在对比中观察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化,让数学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激发学生探索,培养发散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有强烈好奇心的时候,求知欲也比较高涨,而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学习数学的强有力因素,因此老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思维和发散思维,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还是要先克服思维的惰性,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狭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具有惰性的,这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因此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克服自己思维的惰性。就比如老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关卡,或者引入一些问题,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加大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不断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然后通过引导激发他们一环接着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平均数》这节课时,老师就可以在通过多媒体为大家展示明明家书柜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进入情境中来进行问题的思考:“明明家的书柜共有6层,第1层有20本书,第2层有14本书,第3层有16本书,第4层有18本书,第5层有11本书,第6层有10本书。那么通过这张情境图有哪些问题想问大家的呢?”有的学生会问:“明明家的书柜一共有多少本书?”还有别的学生会问:“要把这些书平均放在书柜的6层中,每层要放几本书呢?”情境图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能配合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思考。通过以数学提问的方式展现学生在不同维度的思索,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3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很多数学内容较为抽象,个别教师为了简化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和记忆知识概念,这不利于学生探究概念数学的建构规律,而且过于死板,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牢固,无法有效应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了解不同数学概念的内在意义,加深对数学抽象知识概念的理解,使其在未来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全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4 提倡小组学习、团队合作
        “小组学习”是目前小学课堂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课堂方法。小组学习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样,将“小组学习”的方法引入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去,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其一,基于小组同伴之间的平等地位,学生在小组中将更乐于沟通、更敢于表达,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其二,基于小组同伴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在小组中将更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向不同观点发出质疑,促进其辩证思考和总结归纳;其三,基于小组同伴之间的团队意识,学生之间形成合力,相互督促,促进整组学生的思维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恰当地选择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借助数形结合使探究可视化,发展抽象思维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贯穿数学思维训练,通过将数字与图形相互结合,构建立体化、系统化的空间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几何体的具体特征,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形体。其次,教师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实物的观察,将实物进行抽象分析,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构建出抽象的物体形状。小学生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教师要借助形象化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维转换成具象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时,教师往往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了解圆柱、圆锥的不同,再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图形的特点,形成系统化的空间概念,在脑海中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出具体的图形。最后,借助习题,让学生全面掌握习题内容,了解解题方式。对于习题中的一些组合图形,如多个圆柱的组合图形、圆柱与长方体的组合图形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公共边,借助“分”“补”等不同方式学会分析图形和计算相应的面积,从而更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概念以及具体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6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创新并优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满足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马治国.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 才智,2019(36):114.
        [2] 邢付军.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19(12):70-71.
        [3] 王秀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教学研究,2020(16):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