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发现”在“问题”中绽放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陈凤霞
[导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的数学学习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呈现
        陈凤霞
        江苏苏州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215635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的数学学习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呈现,以大众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正是这种新课改的要求给我的数学教学观带来了渐变的影响。这里谈一谈我校的“问题式导学案” 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理论基础
        首先以“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和“发现法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目标导向指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是以前提测评,目标认定,导学达标,目标检测为主线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模式。它强调设疑示标,强化预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调查、收集资料,将收获与问题带入课堂,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通过课前导学作业,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对来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概括、总结、补充完善和强化。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布鲁纳强调用发现法学习的四个部分,依据发现法的教学程序原理,通过在一些适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我们确定了发现式研究性学习的四步模式:
(1)设置情境——提出有挑战性,同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
(2)演示现象——提供感知材料,背景知识;
(3)提出猜想——对演示现象进行归纳,提出猜想并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化);
(4)验证猜想——对结论进行证明或修正。
        二、设计的教学理念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或设置问题台阶,层层深人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讨论、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三、设计的基本环节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问题预习导学、课堂问题学习研讨发现、课内问题成果初展、典例剖析、课后概念整合、问题拓展延伸。


        1.课前问题预习导学的主要意图:从具体的内容人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1)通过预习问题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2) 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理解内容中的方法及其它相关信息;
   (3)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4)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及提出新问题。
        2.课堂问题学习研讨发现的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一般是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人手,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问题学习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3.课内问题成果初展、典例剖析的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练习和拓展。一般分为“成果初展”和“典例剖析”。“成果初展”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预习的成果和前一环节的点拨,精选、精讲、精练,进一步把知识点进行内化,已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典例剖析”是在研讨中实现“定位提升”。设计的典型例题是预习题中知识点的延伸与运用,并且渗透一题多解和数形结合、类比等思想方法,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品质是有个性的、真实差异的。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归纳和总结。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置疑、相互评判补充,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4. 问题拓展延伸的主要意图: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其他知识点,实现“知能应用”,便于学生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展示交流和思辨的能力。
“问题拓展延伸”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在学案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方法、规律等的整合。
        (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在佛学中,“小乘独善其身,大乘普渡众生”。有位专家说:基础数学在教育上的用场才是“大乘应用数学”。课改的行程“路漫漫”,不管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哪种教学设计,有效性才是检验的标准。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的数学教学观也将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位专家曾说过: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敞开每间教室的大门,敞开每位教师的心扉,相互评论,不断改进。我相信这样的话,因为它散发着我们“草根”的香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