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环节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张蕾
[导读]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娴熟驾驭“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而且要求老师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张蕾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第四中学  陕西   汉中723000))
        [摘 要]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娴熟驾驭“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而且要求老师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不光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应善于授学生以“法”。即: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现、尝试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造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教学课堂  教学语言  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些公开教学、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课。在这些教学课堂中不泛内容严谨、语言精彩、课堂气氛轻松融恰、师生互动默契,让人听后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典之作。纵观这些老师的成功之处,尽管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但细细分析起来他们的成功又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现我就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几点以供各位共同探讨:
        一、 具有娴熟驾驭“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如果说教学是门艺术,那么,课堂教学语言便是这门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全面领会和深刻理解教科书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揣摩酝酿、加工转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
就其形式而言,课堂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板书语言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体态语言三部分组成。
        口头教学语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的教授对象、根据备课时的准备,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并实际运用的过程。口头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每个成功的教师一定会把教案语言充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我们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朴实亲切、简单明快、准确流畅、生动悦耳地一种自然“流淌”,决不是如同放录音一样,让人有“千里之遥的感觉”,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学生真正感到这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口头语言,拉近了师生之的距离,只有被学生接受和喜欢。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轻松驾驭学生的情绪,才能把知识顺利地传授给他们。
        板书语言是教师结合教案语言把课堂教学的口头语言浓缩、概括后转化成的又一更加简明精练的书面语言。用以补充口头教学语言直观上的不足,同时起着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板书言往往是教师内在素质的“第二容颜”,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体现。好的板书其内容往往结合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并反映出口头教学语言的要点和重点及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依随教学过程书写,前后连贯、布局合理、脉络清晰、言简意赅。从而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力,并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课堂教学语言中还有一种运用频率较高的而且是其它语言形式无可替代的语言 -- 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容易在学生脑海中打下深刻印记,更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它不但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解释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暗示、鼓励、赞许及阻止等作用,这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所难以比拟的。所以在这些成功的课堂教学中,那些老师在充分运用板书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同时,总是将含义明确、自然得体的体态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注重双边交流,善于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手段的实施都应当依赖于教学主体的参与程度。没有学生学习上的积极参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只能是草率的,或者说是没有质量的。

事实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课堂上,如果仅仅是教师不间断地输出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灌输),而得不到学生的同波段接受,则必然影响“收视”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优秀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较好的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即“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而不是从教师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分析、加工所授教材内容,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习本身的执行者,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了解他们、关注他们,收集、加工、并及时反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出的每一个信息,让他们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地去理解知识,并在自主的观察中学会观察,在自主的思维中发展思维,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特别注意激发和保持课堂上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的情绪往往更多地反映在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上,诸如眼神、举止等。在授课过程中,这些老师都能够一心多用,经常注意观察学生。学生的眼光,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情绪的。学生的眼光明亮有神,表示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学生的眼光呆板凝滞,表示他们遇到疑难或阻梗,心有所思;学生的眼光游移不定,大多表示他们思想开小差,心不专一。遇到后两种现象,如果属于个别学生,他们便会用适当的方式个别提醒一下,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都会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位成功的教师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总是能够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在课堂上恰当地处理学生的这类信息,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气氛。在他们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始终在内心充满着对学生的一种热爱之情。他们不但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善于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体察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师生间亲近的氛围和空间。这是他们能够很好的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气氛的秘密所在。
        三、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自觉地设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调节和行为控制活动。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自我教育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去加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自我心理基础教育、自我学习的技能教育、自我目标设计教育、自我践行(实践)教育、自我评价教育等诸多教育环节来完成。
        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要,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必须从自我教育的内在结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利用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快,独立性明显增强,世界观初步形成的优势,通过“心理—技能—目标—践行—评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自学、自治、自理、自严”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那些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所以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光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他们更善于引导和点化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善于授学生以“法”。即: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现、尝试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造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自我学习的良好循环,成为能够自学深造、独立探索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茹宗志,教育学教程[J]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12)
        [2]罗侃淳,中学教育心理学[J]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