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徐小燕
[导读] 作为一门思维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数学是学生开启思维、拓宽视域、提升认识、塑造素养的工具
        徐小燕
        江西省瑞昌市高丰中心小学   江西瑞昌   332216

 
        摘要:作为一门思维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数学是学生开启思维、拓宽视域、提升认识、塑造素养的工具。而数学应用题,则是小学数学中综合性、发散性、实践性很强的一类问题。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所应用的思维、所形成的思路、所采用的方法,直接反映着其数学综合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其认知发展。但是,由于不同应用题的考查侧重点不同,所需要借助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呈现一定差异,以致开展应用题分析时,如果不能精准把控其切入点、充分发掘其隐含条件、切实找到其突破口,对应的解题思路也难以确立,进而出现错解、误解、谬解等情况。对此,教师应以科学指导为出发点,根据各类应用题的特性与考点,加强对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多引入一些典型性、代表性应用题作为参考,适当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促使学生在科学驾驭各类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用题的解答,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帮助学生在突破一个个应用题难点,把握一个个应用题关键的过程中获得认知迁移与素养塑造。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实效性;策略
        很多小学数学应用题都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活情境、现象、问题的拓展、延伸、重构。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在分析解题思路、找寻解题条件、突破解题难点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独立探索精神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育人倾向。而且,由于很多小学数学应用题大都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延展性、创造性,其对学生思维、理解、认知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以致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必须将题目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使应用题中所涵盖的诸多比较抽象、深奥、复杂的问题得以明晰化、直观化、具体化呈现,以实现对学生解题视域的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自信,使应用题成为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认知的跳板,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塑造而提供铺垫。
        一、借助直观化教学工具突破应用题难点,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信息技术、网络媒介等更为直观、形象、鲜活的教学工具引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由于很多应用题中涉及的数据、问题、条件等本身比较抽象,若在教学中仅仅依靠直接讲授与文字数据分析,势必与小学学生的认知特性相背离,应用题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而将辅助教具、媒介工具等引入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与注意,应用题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得到充分提高。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加强对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并以此为载体,就应用题中涉及的条件、数据、问题等用更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模型、动画等予以呈现,既减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会使诸多辅助性教学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利于应用题教学实效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便会于无形之中得到激发,其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与理解,在一题多解、自主探究、深度分析中突破应用题难点,获得认知提升与需要满足。例如,在开展“分数除法在路程问题中的应用”教学中,针对问题:小军和小伟需要走900米的山路,小军走这段路用了15分钟,小伟走这段路用了20分钟,问,你可以分别算出他们的速度是多少吗?对于这类简单但典型的“路程应用题”,教师可以借助动漫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分析。就小军、小伟各自走完这段山路的情境直观展示,并组织学生在动漫中找寻题目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真实感受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自主画出简图,列出算式:小军:900÷15=60(米/分);小伟:900÷20=45(米/分)。这种更为贴近小学学生认知特性的应用题解答方式,既提高了应用题题教学的实效性,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问题解答过程中的认知困境,实现对学生应用题解答兴趣的激发。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素材梳理应用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是通过研究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充分总结、不断探索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工具性学科。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涉及的很多问题、知识、内容、公式等,更是对生活重构与整合。而加强对生活素材的利用,则是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能提升的更好途径。因此,教师应以生活为载体,借助以一些辅助性生活现象、场景、问题的分析,来指导学生开展应用题的解答。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应用题之间的过渡、迁移中深度理解数学、高效学习数学。而且,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应用,也切实弥补了学生在思维、认知、理解等方面的不足,更利于对学生数学视域的拓展。例如,在开展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教学中,针对应用题:已知一个正方形花坛,高0.9米,长1.2米,四周用木条围成,问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用泥土填满花坛需要大约多少立方米的泥土?做这样的花坛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校园花坛傍边,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分析、研讨,并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与问题,梳理解题思路,最后再回到教室,将花坛画成图形,标出其长、高,通过想象与联想,进行计算,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升应用题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助力。
        三、依托针对性教学策略总结应用题规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很多数学应用题中,都包含着对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开展对这些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内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应用题,并组织学生开展分析与研判,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究中构建起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由一道应用题延展出对应的同类应用题。在精讲、精练、精析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借助针对性训练与科学性指导的落实,让学生在应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获得认知蜕变。例如,针对问题:小蛋糕加工厂有5台机器,5台机器2天可以加工250箱小蛋糕,按照这样的速度,10台这样的机器加工1750箱小蛋糕需要几天?这是一个反向思维应用题,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方向的转变,学会应用与判别,并在题目中找到突破口与切入点,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塑造。而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对反向思维方法的应用,则可以切实突破思维与认知困境,使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得到切实提升与充分增强。
        四、结论
        总之,每一道数学应用题中都隐含着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策略、方法分析,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是小学数学中必须突破的重难点,更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塑造的基本途径。但是,对于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小学学生而言,由于其认知体系不够完备,且对于应用题的分析与审定缺乏必要的思维支撑,以致在应用题解答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干扰条件的影响而难以精准把握其切入点与突破口,应用题便成了制约学生认知发展的拦路虎。基于此,教师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结合具体数学知识、内容,根据不同应用题的考查导向,做好题目条件的分析与研判,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充分甄别中梳理解题思路,将题目中的各类条件有机整合起来,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应用题教学的开展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一些典型性、代表性应用题的借助与利用,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发散思考、深度研判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与能力,塑造自己的素养与意识,为确保数学应用题教学实效性提高而夯实基础,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马武芳.浅析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中华辞赋,2019(10):119-120.
        [2]张洪霞.浅析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99+115.
        [3]宋丽影.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小学时代,2019(19):47-48.
        [4]马红.刍议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效性[J].中华少年,2019(18):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