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德
巴马高中 广西 河池 547500
摘要:现如今的教育中非常重视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在高中地理的教育中,家国情怀的教育更是有着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辅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拓展学生学习深度等价值。要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需要从课堂、课外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将地理知识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在课堂内,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引导的深入等方面入手;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作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途径,落实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家国情怀教育;课内外策略
引言:家国情怀教育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活动,所以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种角度开展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1]。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以壮丽山河美景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借助真实的生活案例,以优秀地理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借助探究性交流活动,以创新深入辩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借助拓展性实践活动,以联系其他学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借助实践性课外活动,以学生亲身体验的形式进行教育。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以壮丽山河美景进行教育
对家国的认同是培养家国情怀的一个方向,而壮丽山河美景则是有效激发学生对家国认同的一项途径[2]。高中地理的教学涉及自然、城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能够有效联系不同地域的美景,以美景创设情景,辅助学生认知我国的大好河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这一策略中,教师需要基于高中教学的特点,在合适的教学环节应用多媒体,以便构建的情景既能够达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又不会与正常的知识教学产生冲突。
以《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为例,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各种地貌,而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单纯理论性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基于我国各省市的美景,创设美景-地貌情景,以此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家国情怀的双重教育。比如,对于风沙、海岸、喀斯特等地貌类型,教师便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以风沙地貌为例,教师可以从我国的甘肃、内蒙古省份的相应景区挑选相应的景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图片,还要包括一些人文内容。教师挑选的图片可以是安塞腰鼓的演奏图片,这一图片以沙地为背景,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地貌中飞扬的沙土。在展示图片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将图片中的地貌与现实生活中干净的地面对比。在引导学生了解地貌的特点之后,教师再从地貌孕育出的文化、地貌中美景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引导,以此发挥情景的情怀教育功能。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不仅拥有不同的地貌类型,而且不同的地貌也孕育出了多样的特色文化[3]。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包括地貌特点、文化特点的美景图片,以这些图片向学生介绍地貌,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借助真实的生活案例,以优秀地理实例进行教育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所以在课堂内开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与正在教学的章节相关的真实生活案例,然后以这一个案例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并在讲解的时候突出案例中取得结果的意义、价值以及其中的困难。相较于理论化的知识,真实的案例更有趣味,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更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认知,进而更有效地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城镇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所在地域或者是著名地点的城镇化建设为例,对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如此,教师便可以在完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同时完成对地理知识的有效讲解。在举例真实的生活案例时,教师可以先以当地的城镇化建设为例。比如,当前各省市都有“开发区”、“新建区”,教师便可以当地的相应地区为例,先引导班级中了解这些地区以往面貌的学生进行发言,再展示当下该地区的面貌。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享、将过去与现在对比的方式,展示城镇化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同时让学生对我国的良好发展产生深刻的认知。在列举当地的案例之后,教师便可以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城镇化作为案例,进一步地揭示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引导学生认知我国发展的程度,以此达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在列举真实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当地的实际案例作为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认知,将地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4]。如此,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认知,并奠定学生产生家国自豪感、荣誉感的基础。之后,教师再引入著名的案例,以此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三、借助探究性交流活动,以创新深入辩论进行教育
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产生不仅需要教师为学生施加相应的影响,也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交流,在自我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中,从多个方面产生对国家、家乡的独特认同[5]。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案例、题目或者其它教学资源,为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以小团体为单位的探究性交流活动,让学生凭借深入的、创新的辩论性交流活动,产生对国家在地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认同感,进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
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两个对比的案例,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以“铁锈地带”为关键名词,引入美国铁锈地带以及东三省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在教师展示的内容中,包括美国大范围工业区“生锈”的情况、我国东部三省“生锈”的情况以及后来的“铁西神话”。在展示资料之后,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结合展示的案例内容,分析‘铁西神话’产生的原因。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比如询问学生为什么美国对“生锈”没有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而中国则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竭尽全力去创造“铁西神话”呢?在这之后,教师再以提问引导学生,“中国政府是如何借助各类因素实现“除锈”的呢?”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便会意识到我国政府对人民的重视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追随,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在以学生为主的交流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幕后的辅导工作,比如为学生提供对比性强烈的案例,以及为学生提出引导性较强的简单问题。在教师良好的辅助工作下,学生便会产生多样的国家自豪、认同感,进而得到家国情怀的发展。
四、借助拓展性实践活动,以联系其他学科进行教育
实践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高质量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6]。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课后拓展实践作业的形式,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以综合性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锻炼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课堂所教学的知识,对国家地理产生更加多样的了解。在拓展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便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应知识,在脑海中构建更加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进而从这样的知识结构中产生更多的国家自豪感、认同感。
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并以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以便学生完成知识和家国情怀的发展。比如,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包括以“海洋发展”、“南海”、“三沙市”、“西沙群岛”等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文章和新闻,并在完成对章节知识的预习之后,提炼出“海洋发展战略”等关键词,再从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课前学习实践活动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有的学生很快结合我国“西沙群岛-三沙市”的转变以及小学课文《美丽的西沙群岛》,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军事发展战略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而在课堂上,当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之后,教师可以展示“造陆船”等设备,以此来展示国家为海洋发展所做的准备和努力。如此,便可以在丰富学生综合认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外搜集资料式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历史、语文、政治等角度搜集与地理学科章节相关的资料,并以地理章节知识为核心,进行资料的整合。而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发挥补充、深化等作用,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对国家行为的评价,以此来达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
五、借助实践性课外活动,以学生亲身体验进行教育
除了为学生布置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体验类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的方式,对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并对国家的各类地理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认知。这样的实践性课外活动可选类型较多,如学校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自主前往或者家长辅助的研学实践活动等。教师需要基于当前的教学情况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实践性任务,避免这种任务占用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也避免家长对学生参与这些实践任务进行阻挠。如此,才可以有效借助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
以《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教学为例,这一问题研究正好可以用于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的实践活动。高中学生休息时间较少,而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得到休整,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地理实践感知的机会。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实践计划,首先了解学生们的大概居住地址,然后再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安全实践路线。比如,对于居住地靠近地铁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坐全程地铁,到终点站参观附近地区的实践任务。同理,教师可以提供更多公交路线,指明这些公交路线所联通的郊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鉴于当代学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机,所以在学生进行实践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沟通渠道维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会对这一章节的知识产生良好的体验认知,还能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对比中,对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良好居住环境产生自豪感,继而产生良好的家国情怀。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类型丰富多样,但在现实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目的的体现、适合学生学习背景,以及保证学生的外出实践安全。如此,教师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实践活动,达到有效的地理理论教学和家国情怀培养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当前各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一项较难有效完成的教学活动。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内涵的丰富性,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不同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需要着重发挥各项先进教法的价值以及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后,教师则需要结合家长和线上沟通渠道,激发学生自主实践、思考、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内外的结合教育,学生的地理家国情怀便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闫慧芳.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J].高考,2021(01):117-118.
[2]陈慧芳.融入“家国情怀”的研学旅行开发与实践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3):74-76.
[3]陈良豪,黄湖南.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34):24-26.
[4]王娟.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几点建议[J].考试与评价,2020(07):92.
[5]刘伟.试论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意涵与培养[J].吉林教育,2020(19):38-39.
[6]吴颖.基于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