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赵爱红
[导读]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育必须要积极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学生学情
        赵爱红
        莘县东鲁学校  山东省聊城市  252400
        摘要: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育必须要积极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学生学情,结合教学目标,遵循发展规律,在教育各个环节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助推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渗透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德育素材,使科学课程具备较强的德育价值,成为小学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从德育内容上来看,小学德育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德育导师应将上述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1关注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细节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经验中总结探究出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或常识,如玻璃上的冰花、钟摆的摆动、彩虹的形成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生活中最普通的现象,使其了解和掌握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的。可见,日常生活是小学科学课的基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核心切入点。而小学德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政治及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日常生活是德育教学与小学科学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日常生活的元素引入和应用,使二者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德育教学思想,实现二者的共同教育。以三年级《水和水蒸气》的科学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象及原理的探究与解释。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烧开水”这一生活常见的情境中,观察水到水蒸气的转化过程,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探究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另一部分是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德育教学的融入与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利用多媒体以图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讲述“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使其全面了解“水蒸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途径和价值”“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等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结合“瓦特通过水蒸气顶起壶盖这一生活最常见现象,研发出蒸汽机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文明”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原理的思想意识。结合“瓦特多次失败,受尽嘲笑仍不放弃”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总结性、引导性的陈述,再次点明课堂内容、日常生活、德育思想三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切实落实德育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融入。
        2秉承传统美德,提升实践能力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教育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这种传统美德更应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以学科为载体,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纵观小学科学教材,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有利于学生勤俭节约品德的培养,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亦能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平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一课时,就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里、学校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调查小区附近、公园等是否有河流被污染,并拍照记录。调查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充当引导者角色,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当前水资源的困境,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比如,在《纸》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对造纸术及纸的生产流程有所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记录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养成节约用纸的意识;在《土壤的保护》一课中,可组织学生开展“白色污染”调研,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挖掘教材中勤俭节约的美德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探讨等手段,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并在活动中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3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
        学生成长中榜样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做好学生的榜样,只有家长和老师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出积极的努力,树立正面的形象,学生才能够从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举动中,领会自己应该发展的方向和坚守的原则,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极其重要,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树立的榜样,在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刻板印象,这些榜样的引领使学生一生都无法做出改变,并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树立正面形象,对学生进行正面引领。4巧用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解释科学现象任何一项科学探究都有着非常完整的流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解释与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科学概念的关键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面对实验所产生数据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概况、归纳等方式得出的结论,相对比较抽象,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在《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教学时,在参照物和相对物的概念解释中,学生极易混淆,于是教师引入诗仙李白《望天门山》这首诗,以多媒体为载体,播放诗朗诵视频,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蕴涵着的“相对于两岸青山而言,河流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而言,孤帆是运动的”的道理。通过引入古诗,让学生对科学现象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又比如,在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时,如果从概念入手,较为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引入“孤掌难鸣”成语,在理解成语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去体会和感悟力的相互作用。再如,讲解空气流动性时,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空气,所以空气的运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这时教师引用《梅花》这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剖析古诗含义,体会是因空气的流动,让诗人闻到花香,从而闻香识花。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以学生熟悉的古诗为载体,将自然科学与之结合起来,既富含诗意,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科学现象,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使得科学探究也变得浪漫有趣。
        结语
        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总之,科学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对教师来说,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刻意识到人生责任意识与价值理念的重要性,为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群,李凯.中小学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家,2019(18):74-76.
        [2]尹慧.基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课教学研究与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88.
        [3]桂晓晖.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科学课堂[J].小说月刊,2018,(006):79-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