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优化途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李钧宏
[导读]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许多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李钧宏
        梅州市五华县华东中学  514471
        摘要: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许多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必须要把握好几个方面:只有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才能促进小组公平竞争;只有不断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小组合作兴趣;只有巧妙设计问题,才能引领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开展合作探究,才能提高小组合作成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优化途径探究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为了达到立德树人,许多教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往往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有很多教师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深入的了解,没有认清当前的角色定位,放任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忽视了学生每个人的特征,没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目标。其实,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就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
一、合理构建,促进小组公平竞争
        合作学习小组构建很重要,分组分得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合作效果。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这样临时搭建的小组,小组成员的默契性不高,而且因为他们的层次都差不多,进行讨论也很难得出新的结论,学习效率就不高。或者,小组的成员差别太大,容易形成依赖关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相互竞争思想的建立。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最好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才能达到组内互补,组间公平竞争。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小组人数每组4-6人比较合理,最好操作是4人,前后两行,如果超过6人,课桌的摆放不好布置,组长对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也有可能力不从心。具体分组可以这样进行:第一步,按照全班同学的道德与法治科的学业成绩从高分至低分进行排序,根据4人为一组的标准,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如全班53人,每组安排4人,则可分为13组。第二步,对全班成绩的排序结果标上序号,以13个组为例,从1排到13,然后从下一个起又从13排到1,这样往复排序。第三步,对排列后的这一列再排序,结果显示这样:序号相同的排在一起。至此,分组初步完成。序号相同的同学构成一个小组,序号就作为组别。第四步,要考虑一些因素对合作小组再调整一下,比如性别问题,要避免是某一性别的学生落单,某小组有1个男生,3个女生,那么教师就要考虑能否调换一下,但调换时原则上是排名相近的同学进行调换,以保证组间的公平竞争。只有合理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合作效果才能呈现。
二、创设情景,激发小组合作兴趣
        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就要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感重陶、思想交流和价值引导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小组合作兴趣。
        例如,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 一天,中学生甲、乙、丙、丁放学回家,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时,忽然听见有人大喊“救命”。原来是同学小刚和小明在河边玩,小刚不慎滑进河里。甲、乙、丙、丁均不会游泳,在此危急关头,四个学生有三种不同表现。甲:纵身一跃跳进河中,试图拉小刚上岸,结果河水湍急,他们抱在一起在河中挣扎。乙:自己不会游泳,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还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扬长而去。丙、丁: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找救人工具,发现旁边有一根三米长的木棍,两人马上抄起木棍,将另一头伸向河中,让两人抓住。这时几个成年人跑来,有的跳进河里救人,有的帮着拉木棍,大家齐心协力将两人救上岸。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1)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2)该材料警示我们在关爱他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这样的情景创设,把课本知识、能力培养、道德与价值观判断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学校的“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实现立德树人。      
三、巧设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学,经典问题无非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如果教师经常采用这样的问题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无从谈起,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教师要有“时政的敏感度”,力求以时政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有了时政材料,还要考究问题的预设,问题预设要有讨论性、探究性,要有梯度、深度与广度。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劳动成就今天”内容中,教师让同学们看一则本地区“记者采访环卫工人蔡阿姨”的视频,并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看:(1)蔡阿姨的事迹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2)从蔡阿姨的事迹中,你体会到劳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3)有人认为蔡阿姨的工作谁都能做,不如其他职业对国家的贡献大,你怎么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感悟到:①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 ②工作没有贵贱,劳动不分轻重,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四、开展探究,提高小组合作成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想要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促进作用,其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的熟悉,同时还需要教师对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去开展具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这一课内容后,教师布置一项探究任务: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活动形式建议:环境保护、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社区进行宣传等。要求各组在活动前先拟一份活动方案:准备去做什么事?如何去做这件事?要做好哪些准备?要注意什么事项?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写一份活动报告: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措施、活动效果、存在问题。以上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很陌生的,不知从何下手,所以,老师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方案实施中的行动和撰写活动报告,都要作出一定的指导,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查资料,去讨论,运用小组的智慧去完成。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怎样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方案和撰写活动报告,并且真切感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真正意义,体验我志愿、我快乐的愉悦。
        事实证明,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要大胆反复尝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合理分组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悟情感与价值观,在巧妙设计的问题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在预设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陆作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20(14):163+166.
        [2]陈惠媛.浅谈小组合作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J].学苑教育,2020(09):76.
        [3]庞丽科.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9(14):50.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思品课中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YQJK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