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提升生物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刘俊英1 吕东2
[导读] 本文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对生物课前预习的指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
        刘俊英1     吕东2
        安徽省蚌埠市第六中学生物教研组  233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对生物课前预习的指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物课前教学;意义;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1 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 积极心理学对生物课前预习的作用和意义
        2.1 有利于驱动学生自觉预习
        “积极心理学”本身是对人的活力、热情、动力以及优良品质、优秀能力的研究与肯定,教师按照积极心理学的思路和原理来有目标地激发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优势,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这一科目方面的兴趣或强项,以正向的引导、积极的带动等方式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学生就能主动地投入到课前预习中,让学生一直带着积极的认知、正向的动力朝着这一科目的学习与探究继续努力,有了自觉预习的好习惯,自然在生物课程体系、知识理解与习题认知等方面也将有所进步,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后期将逐渐地自觉投入到生物科目预习工作中。
        2.2 有利于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教师认识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将这一心理学理论付诸于实际,以积极的引导方式来让学生转向对生物学科积极方面的学习、理解与认知,自觉地抵御精神领域的疾患,克服思想上的懒惰、麻痹与怠慢,从而带着积极的心理因素来投入到对生物学科的预习、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中,逐渐地养成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逐渐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将被调动,学生一旦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动力,则能自觉地进行生物学科的课前预习,并能根据自身的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思想上先行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2.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与热情
        在积极心理学大背景下,教师通过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深入人心的导入方式以及精彩绝伦的课上讲演等为学生创造正向的、积极的、有利的学科知识氛围与环境条件,学生身在其中自然会产生对生物学理论与生物学知识的向往,再加上教师时而不时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引导学生逐渐朝着正面方向发展,学生逐渐在内心筑造起积极的学习意识,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兴趣和热情的驱动下,学生将自然地投入到课前课程预习活动中,而且在预习过程中由于积极的学习心理的驱动,将不自觉地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3 积极心理学提升生物课前预习积极性的对策
        3.1 改善教学环境,挖掘学科积极因素
        要想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生物课程课前预习工作中,首当其冲就要改善教学环境,其中关键是要减少一切可能转移学生注意力、分散学生对生物学科关注度的事物或因素,控制任何可能分散学生精力的障碍物的出现。

生物学科本身是一门自然学科,是对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探索与研究,是对生命个体或群体从诞生到生长、发展与死亡等各个阶段的研究,其中包括积极因素,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生物教师要认识到生物学科积极因素的开发,善于站在积极、正向的价值层面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积极正面的探究热情来主动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基因与遗传”这一知识点前,教师不妨站在“亲子互动”层面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照过镜子?你们感受到自己在外貌长相方面和父母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多数学生都能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长相遗传父母的事实,然而,对于“怎样遗传、为什么会遗传”等却显得不明就里,但是,心中却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究冲动,这种冲动就成为一种积极的环境驱动因素,教师此时则可以提出要求学生预习 “基因与遗传”这一章节,学生也会在探究的欲望下主动开展预习活动。
        3.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注意力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大体思路就是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正向的带动与激励等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预习的意识,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课前预习中,然而,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它既注重理论,又具有超强的实践性,对此,教师就应该巧妙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来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学生的注意力被激发,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课程内容等的关注,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两栖纲”这一章节前,为了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教师完全可以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兴趣化引导”的思路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动、形象的青蛙的漫画,或者借助多媒体工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青蛙图,让学生提前产生眼前一亮的感受,此时可以提问学生“青蛙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生活在哪里?它以什么为食呢?对农作物是利处多还是害处多呢?”面对这些与生命密切相关的话题,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调动起来,都聚焦在青蛙身上,从而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并心理产生了一系列与青蛙相关的悬念和问题,教师就此搁置暂停,让学生带着这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主动去预习这一章节的内容。
        由此,学生就能在有价值的问题的驱动下,带着积极的探究欲望投入到课前预习中,通过预习来掌握青蛙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与生理特征等,以此来创造良好的预习效果。
        3.3 课外科技活动引导,调动学生自主预习
        生物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来组织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例如:动手实践、大自然的观察以及手工制作等来调动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章节前,教师不妨提前为每名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培育一盆植物”,可以是花草或其他绿植,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对植物的培育中,一些移植了龙爪菊、一些种植了发芽的黄瓜种子,然而,他们都在想办法加快植物的生长,都想在课堂上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此时,就不得不借助课本中“植物生长素”的知识,从而自觉地翻看教材,提前来了解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达到了提前预习的目标。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对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开发,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积极地调动与引导来支持学生主动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探究,从而创造理想的课前预习效果,达到课前预习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子星.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整字教学[C].2013.
        [2]蒋玲.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英语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18.
        本文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总课题组课题。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渗透在初中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 ”课题编号:JFYG04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