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宋文郁 于超群 段羽涵
[导读] 贯彻落实双创理念旨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宋文郁 于超群 段羽涵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贯彻落实双创理念旨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解读双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本文对多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读与总结,从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等一系列举措入手,以期在满足人才需求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局限在课堂内部,难以与社会实际产生联系,导致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无法培养出契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应用型、管理型、专业型人才。本文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作为契机,在对全国多所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研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提升双创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双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忽视实践
        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多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大部分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多被动地接受,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足,学生参与实践仅为获取学分,缺乏积极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虽然部分教师与时俱进地开展了线上线下授课的积极探索但效果仍不理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多层面、多角度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性教育,实现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1.2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内容陈旧
        目前的专业课设置彼此内容多有重叠,学生从中能掌握到的知识容量有限,例如《旅游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内容有诸多交叉重复,多数院校3学分的课时设置显得过长。再加上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动态、新知识层出不穷,急需整合课程门类,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通过双创教育,推进企业与专业的对接,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动态,扩大学生知识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研读亮点
        2.1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每学期选送部分学生到澳门旅游学院交换学习一学期,优秀毕业生可通过“本硕直通车”项目进入亚洲排名第一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与日本筑波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等海外兄弟高校建立交流关系,参加中美合作“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与法国国立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根据协议,选择该项目学习的学生,只要通过法语水平测试,在三年级即可成为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注册生,第四学年则被派赴法国学习,毕业后可同时获得中法两国的学士学位与文凭。通过与国外各大高校合作,增加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都很有帮助。
        2.2整合多方资源,跨专业培养
        福州阳光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依托工商系的基础上,整合经济系、会计系、法律系、人文系、计算机系、外语系等多个系别机构的力量,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五大模块,特别值得借鉴的是,在专业课模块也能打破常规,如邀请商学系教师进行《市场营销学》授课,邀请法律系教师进行《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授课,整合学院的师资力量,实现跨专业联合培养。但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旅游业的特殊性,向学生讲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能笼统地一代了之。


        2.3重视外语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立足培养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人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强化外语教学,由外籍教授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开设第二外语课程。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重视双语授课,旅游学导论、跨文化沟通、节事与会展管理等课程均用双语授课。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与国内外高端酒店连锁集团合作,在课程体系中创新“酒店+外语”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加倍英语课程比例,并开设日语和法语等多国外语实用课程,着重提高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除英语外,各高校依托自身资源的小语种课程的开设更是成为一大亮点,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双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3.1保留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框架,根据市场需求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学校要求,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大选择空间。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应不低于40%,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应不高于55%。在此基础上,我们仍应坚持保留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如果取消了这些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实质上就名存实亡了。这些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营销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还有一些课程,如《旅游经济学》可改为2学分选修课,整合课程门类,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
        3.2五大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变,但需要丰富选修课程内容
        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开发、会展管理、高端休闲五个方向中,酒店管理方向学生比重大,且行业变化快,应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如可增设《酒店外语》、《精品酒店管理案例》、《酒店绩效与薪酬管理》等课程;旅行社管理方向选修课较为单薄,现有课程体系很难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可增设《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广告与媒体策略》等课程,同时继续提炼并强化自己的特色,在实习模式等环节争取有所突破;旅游开发方向可通过跨学科培养,增设《景观设计》、《旅游调查研究方法》、《旅游解说系统》等课程,会展管理方向可尝试开设《展台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以及《庆典与特殊活动管理》、《零售业品牌管理》、《时尚与奢侈品管理》等特色类课程,拓宽未来学生就业通道;高端休闲方向目前缺乏师资力量,应继续论证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3.3选修课课程设置方面需留下弹性调整空间
        一是可以跨年开课。由于专业人数限制,某些课程可以两年开设一次,不同年级的学生皆可选课,同时也有利于各年级之间的互动交流;二是以讲座补充。为了避免某些课程交叉重复,局限学生的知识容量,或者为了及时更新行业动态,拓宽学生眼界,可以采取讲座、专题的方式进行补充。参考厦大百科讲座的形式,一个学期十场讲座即可换算成1个学分。
        3.4整合多方资源,实现跨专业、跨国界培养
        旅游业关联性质强,决定了旅游学科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类学科。某些课程的专业性很强,需要整合校内其他院系的师资,才能更好地达成授课效果。可以通过联合开课、共同授课的模式,力求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知识实用、适用,如与文传学院共同开设文化旅游相关课程,与艺术设计系共同开设景观美学鉴赏等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外语和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此外,可借鉴其他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的经验,积极寻求联合培养的可能。
        注释
        [1]潘华,王姗姗.试论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31-32.
        [2]孙永龙,邹品佳.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4):33-36.
        [3]陈健平.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