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色青青 近听水声淙淙—— “灵动课堂”真表达的教学技巧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孙小华
[导读] 常看见这样的课堂,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说法,然后又肯定了那个同学的说法,课堂上形势一片大好
        孙小华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    226408      
        常看见这样的课堂,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说法,然后又肯定了那个同学的说法,课堂上形势一片大好,静心思之,这样的课堂只能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来形容,看上去很美,其实,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知识点,本该有的淙淙水声也被隐没在喧嚣中了,其实,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然而语言规范完整的表达常常就这样被忽略了。
        那么什么是规范完整的表达呢,我校灵动课堂中的“真”表达,其实就是规范完整的主动表达。下面要说的就是我校培养学生“真”表达方面的一些案例思考。
一、“真”表达,需要明确的提问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多呈现出问答的形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达得比较规范完整呢?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规范、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与闭合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回答,又能收得回来。有些老师的问题随意性很大,让学生无从回答。
        执教同题异构课《背影》:
        前一位老师问,这篇课文中的父子深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就会不知从哪儿答起。而如果具体到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具体到作者的几次相应的流泪上,那么学生在表达时,就可以找到一个切入口,从而解读出父子之间内敛而又深厚的感情。
        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本文的语言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把他们找出来,并推测一下父亲说这个几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学生很快找到了五句话。在推测父亲心理的同时,又准确把握住了父亲的形象。)
        例如生1:我找到的是这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虽然那时候作者已经是20岁的大人了,但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平安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盼,无论长多大,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父母的牵挂,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是一个特别细腻、特别疼爱儿子的父亲(引来了同学和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
        这个案例中两位学生的精彩表达,除了源于自己的用心品味之外,还源于课堂上我合理的问题设计。总之,老师的明确提问是学生表达的必要因素。
二、“真”表达,需要智慧的理答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允教授如是说:“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常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理答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与专业素养。学生的表达亦离不开老师的智慧理答。
        上周执教《台阶》时,在最后环节的处理上,父亲梦想拥有高台阶的新屋,为实现梦想他努力了大半辈子,后来实现了却感到很失落。

这是为什么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文末的回答是父亲老了,真是这样吗?
        师:那父亲当初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呢?
        师:高台阶建好了之后,父亲拥有了地位的目的达到了吗?父亲坐在最高的一级台阶上感到不自在,也是年老的缘故?
        师:那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台阶建好后,他还有新的梦想吗?
        师:没有新的目标,父亲是不是也会感到茫然呢?
        生:缺乏目标,就会觉得生活没有奔头儿,所以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这是心理上的生存意义缺失。
        在此基础上,我在设计第二个问题:
        师:小说写一位父亲努力实现梦想之后倍感失落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生:小说以儿子的视角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能干、执着、倔强等精神的赞美,对父亲谦卑一生的同情。
        该生说完,我相信,所有学生都会恍然大悟,显然,这案例中一连串的追问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理答行为,把对文本的理解,对主题的探讨引向了深入。让学生知道了父亲的失落有着现实的、行为上的、心理上的原因,学生的种种真实有效的表达,我认为就是老师智慧理答的理想结果。
三、“真”表达,需要耐心的等候
        当下很多的课堂,老师们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来就让学生回答,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有些乐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就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殊不知,积极了一小半却消极了一大半,殊不知,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更需要发言。有些老师在稍微的停顿之后发现没有人回答问题就马上组织讨论,老师们很是忌讳“冷场”。实际上,要让学生能够表达出来,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组织语言。
        去年,带着对本校“灵动课堂”的懵懂认识,我们一行外出参观学习,有幸聆听了无锡唐江澎校长的一堂经典的课——《白发的期待》。开头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篇广播作品,教者先放了一段录音,录音里是一个记者对于一位老人的采访。同时提出问题: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概括被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很明确。学生听了,稍微理顺一下。就可以回答了。
        但不是。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不知道从何说起,答案真的比较糟糕。断断续续、含含糊糊,大家都没有听懂他在说什么。唐老师否定了他,并告诉他要稍微理一下顺序按照问题中的关键词去回答。这个学生继续。情况依然不好。我甚至怀疑,这个学生是不是没听懂那段录音。课堂伊始,偌大的台子上就一个从容的老师和一个窘迫的孩子在说话,整个会场似乎都弥漫着一种令人着急的尴尬与沉默,让人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这个时候,我想,老师应该是要请其他同学说了吧。但是没有。唐老师依然从容地告诉他,咱们这样说,这段录音中的采访对象是退休老师,他的家庭状况是……他的日常生活是……不要紧张,想好了一定能说出来。这孩子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说出了个一二三。
        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一下子如何概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唐老师告诉他,先把身份点明了,然后说家庭状况是怎样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这就是在领着学生怎样去规范地表达,是答题思路的明晰化甚至是明细化。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记忆肯定是深刻的,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他至少懂得了应该怎么去打开思路组织语言。而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尤其是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看多了老师们看上去比较幽默比较美丽的评价,便错以为那是教育机智,这样一个漫长的侯答的过程更让我懂得,敢于暴露问题并懂得纠正问题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智慧。
        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是他们不够大胆、自信,还是我们老师?总之,我们老师平时需要加以引导,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氛围,无论从功利角度,还是从长度的利益来看,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做到真正表达,这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信,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此,课堂就能“远看山色青青,近听水声淙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