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古诗热潮 践行有效拓展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黄思思
[导读] 近年来,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着拓展教学的实践
        黄思思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学  330009
                                
        【摘要】近年来,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着拓展教学的实践,但效果不一而足,诗潮热下涌现出“三失”误区,包括忽视生本,拓展“失度”;喧宾夺主,拓展“失本”;浅尝辄止,拓展“失延”。为追求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拓展,笔者提出三种应对策略:视域融合——关注古诗词拓展的学生视野;以“一”为本——明确古诗词拓展的目标指向;课程开发——优化古诗词拓展的教学路径,热切期盼学生在古诗词的拓展学习中成为更好的现代人。
        【关键词】古诗拓展;有效拓展;视域融合;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中,经典之作浩如烟海。中国人骨子里面是诗性的,大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向往的,内心愿意亲近这些优秀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学诗的热潮。许多教师也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拓展教学,但实践效果参差不齐。
        一.冷思:古诗词拓展热潮下的 “三失”
        (一)忽视生本,拓展“失度”
        古诗词拓展教学没有具体的标准,仅依靠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加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以生为本,对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预估有误,没有把握好拓展的尺度,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有些教师把古诗词教得过难,将一首诗深挖细掘,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兴趣,过犹不及。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拓展了张志和的弃官隐居经历,补充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将两首诗歌进行对读,探讨张志和的“归与不归”,其中牵涉到的政治背景过深,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学生往往“不能承受其重”。揠苗助长的古诗拓展教学,学生往往一头雾水。
        (二)喧宾夺主,拓展“失本”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中针对教师与教材关系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传统“教教材”行为的纠正,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教材作用的弱化及教材地位的降低。教师和学生仍需围绕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拓展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拓展,因此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仍是“本”。古诗词拓展的目标无非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群文阅读”在当下小语课堂受到追捧,不少教师追求“借一举三”的教学方式。“一”为课内的古诗词,“三”为拓展的古诗词。一些教师希望通过“量产”达到拓展的目的,盲目侧重“三”的堆砌,却忽视了“一”的根本。如某位教师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前,设立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能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该教师引用了三首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进行导入,在教学前两联时,拓展了多首描写西湖不同季节下美景的古诗,课堂尾声时又出示了诗人苏轼的其他几首古诗加以积累。整堂课进行看似为了突破重难点进行了多处拓展,但仔细推敲,古诗拓展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并非完全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的拓展喧宾夺主,但终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三)浅尝辄止,拓展“失延”
        目前古诗词拓展教学仍以小语课堂“1+X”课型为主,缺乏其他教学尝试,故拓展教学缺乏延伸,局限在小语课堂的一亩三分地。古诗词拓展教学,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从来不能一蹴而就。一些教师仅仅是在古诗词公开课时才拓展,实际上没有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教学路径。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乏延续性的古诗词拓展,并不能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有较大提升。
        二.对策:让“有效拓展”穿行于古诗词教学之中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理性追求该是有效拓展。基于上述存在的“三失”误区,我们需要探索当下古诗词教学拓展环节中的有效策略,让拓展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亮点,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一环。
        (一)视域融合——关注古诗词拓展的学生视野
        “视域融合”就是读者既有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也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汇合。只有关注学生的视域,以生为本,古诗词意蕴才能在学生的不断理解、阐释中得以丰盈和传承。
        1.关注学生的“阅读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强调学生以自己现有的“阅读视域”进行理解,承认学生“前知识”对文本理解的积极作用。教师定位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前结构”与文本存在的距离,并且通过教学去消除这种距离感。
        2.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
        如果说关注学生的“阅读视域”是为了关注学生不知道什么,需要学习什么,那么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则是明确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要知道什么。
        在古诗词拓展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上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视域”与“期待视野”,并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再进行筛选。如在教学二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笔者思考筛选了以下古诗拓展的内容进行教学(表1)。

表1
        在满足学生需要与期待基础上的古诗词拓展,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视域比学生视域丰富,即使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做教学预设时仍可能与学生视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教师在真正上课时需要将课堂保留一定的弹性,让学生与古诗进行平等的对话,将表达的权利留给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进行课堂的动态调整。
        (二)以“一”为本——明确古诗词拓展的目标指向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古诗词亦是如此。每一篇课内基础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设立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其拓展的内容也需以“一”为本,结合本课古诗母题精心巧取,以助力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根据古诗的不同特点,笔者整合了以下母题(图1)。
                            
         图1
        (三)课程开发——优化古诗词拓展的教学路径
        在“指向学科素养的拓展课程资源”理念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可以以部编本教材为依据,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构筑“基础+拓展”的课程形态。
        以本校为例,古诗词拓展教学按照时令进行编排穿插学习,包括农村不同季节的风景、节气与农事活动、传统节日与习俗三个专题。此三个专题按照时令穿插进行学习,组成了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学习结构,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古诗词的拓展课程,要把拓展真正而有效地融入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现以部编本三年级为例,进行“基础+拓展”的课程编排(表2)。

                                  表2
        三.热盼:“以诗育人”,做更好的现代人
        人们不能遗忘的原始情怀赋予了诗词超越时光的不朽魅力。千百年来,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仍在感动世人,引发共鸣。短短几行诗词,浓缩了人间风光、世间百态,给了人们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大量古诗词,就如同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中国经典文化的种子,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颗小小的种子会慢慢发芽长大,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我们提倡古诗词的拓展学习,目的并非想将学生培养成为诗人,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现代人。“诗无达诂”为少年读诗提供了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这种“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无疑是现代精神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翟利岳. 斑斓未必皆春色--关于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9).
        [3]王庭波.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