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黄金莲
[导读] 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优化教学策略,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创设
        黄金莲
        江西省宜春中学  
        摘要: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优化教学策略,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创设,注重化学认识视角的培养,关注化学认识思路的形成,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真实学习情景、化学认识视角、化学认识思路、教-学-评一体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简称化学素养,下同)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此次课标的修订,课程内容在知识点上的变化不大,主要变化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标强调的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我们在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学方法,从以“知识为本”“能力为本”转变到以“素养为本”,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创设
        化学素养是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课堂上创设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到的真实体验也能够驱动学生开展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数据处理、同伴合作、相互评价等活动,对情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化学知识的掌握成为解决问题的副产品。比如,在化学电源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熟悉的电动车电瓶为情景,展示废铅酸蓄电池实物,播放组装和充放电过程的视频,通过对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及充放电现象的分析,建构二次电池的认知模型,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最后提出废铅酸蓄电池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激励学生运用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化学史实中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学习和探究化学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二、注重化学认识视角的培养
        化学认识视角解决的是“从哪儿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素养发展价值。化学认识视角的形成,能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向,帮助学生寻找到在陌生情境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突破口。
        化学认识视角的培养,要根据不同的化学学科主题或化学核心概念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的主题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两个认识视角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指导学生建构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碳酸氢盐等类别物质的研究思路;在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运用氧化还原规律,从“元素价态”的视角,分析不同价态含氯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价类二维的元素观是高中学生必须形成的核心认识视角,学生运用价类二维的元素观可以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在形成价类二维的元素观的教学过程中,从原子结构出发预测单质的性质,根据预测开展探究,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知识理解各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规律,形成和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素养。
        三、关注化学认识思路的形成
        化学认识思路解决的是“怎么想”的问题,它超越了具体的化学知识,属于方法论,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化学思维路径,帮助学生形成在陌生情景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分析框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思路,将化学认识思路进行固化和迁移,运用于复杂化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电离理论的发展史,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通过CaCl2固体、纯水及CaCl2固体和纯水的混合物(CaCl2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引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想象、思考、讨论CaCl2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并用语言、图画或符号描述CaCl2溶于水的微观过程,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离、电离方程式三个核心观念,形成“宏观-微观-化学符号”的化学表征思路,建构“宏微符三重表征模型”,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在其后的离子反应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固化“宏微符”的化学认识思路,并迁移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宏微符”的思路分析复杂化学问题的框架。
        四、坚持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化学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要发挥日常学习评价作用,落实化学素养水平的要求、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标准各水平的要求[2]。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包括素养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我们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通过观察、提问与点评、小组合作、练习与作业、学习笔记及课后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并通过比较学生一段时间内思维水平、学习行动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关注实验过程中仪器的选用、操作的规范、现象的描述、数据的处理、实验假设的证实与证伪、实验结论和实验报告的完成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同伴合作、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就是说,我们要将评价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考察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评估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达成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化学素养是通过化学课堂形成的,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内生外显的过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J].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218.

        *2021年江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新旧教科书对比研究——以2017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为例”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