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孙子淇
[导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孙子淇
        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应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发和利用中意识比较单薄。因此,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实际了。教学环境中甚至课堂意外的所有能利用的因素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语文学科作文基础学科,更应该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小学生从小感受母语的魅力,让语文变成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露。
关键词:课程资源;小学语文;学生和教师
一、课程的涵义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都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其一,学校应该打大盗哪些教育目标?其二,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其三,如何能够将这些教育经验汇总、整理?其四,我们如何实现将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20实际5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出现以布鲁纳和施瓦布为代表的“学术中心课程”的理论,即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是它的特征。构筑现代课程体系的核心为学科结构,为现代化课程开创了先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科结构运动最后还是未能成功。
二、传统的课程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总是“结论先行”,教师不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课程所用,而是提前给学生预设或暗示一个结论,让学生朝着这个结论的方向去思考。其结果就是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从而禁锢学生思想。“结论先行”是指小学生头脑里先有了关于对该课文各方面的认知,再开始学习课文,但这种认识是从其他途径获得,并不是从阅读后自己总结出来的。例如:
师:这篇课文《合欢树》,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
师:都看过了,很好。那么我想问下,《合欢树》这篇课文,它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
生:母爱。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没有背景的情境下被灌输的知识,是没有实际意义及实践作用的。
三、好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材的增值
        2011年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当中,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开拓者的资源意识,去挖掘,去利用。学校应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具体文化、环境,努力运用各种资源,积极挖掘,特别是人文资源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获取的实际经验。”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现在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想将一堂课上好,不是传统课堂那样只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就行,而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以及兴趣等方面出发,全方位的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实现教材的增值。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课程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到农村学校调查课程资源问题。老师们说,很多村没有相关音乐配套设备,音乐课就不上了。

那真的是不是没有相关音乐配套设备就不能上音乐课?专家对教师们说:“也许你们村中有一位村民,平时就喜欢拉二胡,我们能不能邀请他来让学生学习欣赏《江河水》、《二泉映月》?还有,当地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地方戏曲为何不能引用到音乐课课堂上?除了二胡,还有笛、箫这些民间非常普及的乐器……”教师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说:唢呐、芦笙、口琴……专家心中大喜,谁还敢说没有相关音乐配套设备就不能上音乐课了呢?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课程资源不该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一种,而是各种资源都可以利用。我见过一位语文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雪趣》一课时,发现课文里有许多生动的词语,如:争先恐后、涌出、欢声笑语、眼帘、充满、分享、恋恋不舍、诗意浓浓....
该老师引导学生学完绳子、属的课文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嘘声的预感是很强的,他们一个个脱口而出,老师顺手将它们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吧词语写在自学笔记上。然后让学生把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让学生在读中、听中更好的感受词语的美感。课程结束是,正好到了大课间的时刻,老师觉得大课间有好多场景都与这篇文章相似,课后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写日记《愉快的大课间》,要求学生必须用到吸血笔记里的词语,不少于两个。听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显得很有兴致,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融合
        总体来说,新技术提供了革新传统课程与教学的两条基本路径。渗透式的或渐进式的为第一种路径。对先进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对已有教学形式和方式的摒弃,而是改进。学校中常规教学的不同环节,比如讲授、评价、阅读、预测、提问、讨论、实验、设计等等,都可以通过加入技术的力量,让学生发动自己的观念库、评价新观念、以证据处理不同观点的意义,选择最可行的观点或方法,并继续将这样的过程贯穿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可以促发深层学习。
    革命式的为第二种路径,就是彻底摆脱“吸入式”的教学取向,使用新技术来运作全新的课程设计。比如 Marcia C. Linn 及其领导的“技术增进的科学学习”( TELS) 团队所创建的“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 WISE) ,展现了第二种路径,并为当下科学教育改革的丰富实践和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被广泛誉为“强大的高技术在线平台”,“有力支持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教师的课程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儿童及青少年的娱乐、学习与生活,在我国,可用的、与中小学课程关联的数字学习资源和工具还很少,还亟待充分的相关研究。目前的翻转课堂中,我认为学生的认知分层可以分为以下为6层:创造、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记忆。
五、教师如何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更新教育观念,坚定教育信念。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社会的、自然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们自己创造知识。
(二)避免形式主义。有些教师在实践中开发资源的目的是为了用资源。开发学校及周边资源是,要以服务学生和教学设计出发,要根据教学获得的目标和需要,而不是强调资源的花样。教师应以符合学生的需求、学校的能力的基础上开发资源。不应该止步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三)从实际出发,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反思意识,对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反思,之后再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这样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也会提高,也带动了资源的利用率。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作为老师应该从观念上、心理上、行动上等各方面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优化这些资源,真正达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44.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
[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