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彧濛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南幼儿园 201399
暗示引导教学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让每个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中都能感受美,学到相关的东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绘画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绘画的技能和创意表现能力。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适当地在活动中给予幼儿一些“暗示引导”,就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巧用暗示引导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的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材料的暗示触发幼儿兴趣
材料是幼儿无声的“老师”,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会对幼儿的创作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有效的刺激幼儿绘画表现的欲望,同时,也能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小羊肖恩》的美术活动中,我提供了双色彩纸、白色颜料、棉签、黑色卡纸剪成的小羊的脑袋和四肢,孩子们对这些材料充满了好奇,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我对少许细长的黑纸条进行了折叠,暗示幼儿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来呈现小羊弯弯的手臂,弯弯的脚这样的形态。在孩子兴致勃勃地摆弄中完成了一幅幅有趣的作品,画中的小羊形态多变,有的小羊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小羊在倒立健身,还有小羊们在一起放风筝,十分有趣;在《火山喷发》美术活动中,我提供了画纸、山体材料、水粉(红、橙、柠黄)、固体胶、小牙刷、滴管、报纸、小毛巾,让幼儿用撕贴和刷画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火山和岩浆的基本形态,感受火山喷发时磅礴的气势,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巧妙利用和整合了幼儿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如小牙刷、报纸等,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传递给幼儿美源于生活的艺术畅想理念。(请插入相关的教学情景照片,凸出美术活动的图文并茂。)
可见,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教师提供多样性、丰富性的绘画材料就能够瞬间吸引孩子的视觉感受,诱发其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关注、心向和探究机制。
二.课件的暗示激活幼儿经验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让幼儿园的课堂更加贴近幼儿。幼儿园的孩子喜欢去看、去听、去摸、去发现,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和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发现、多尝试,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幼儿的想象和创作有更大的空间。在幼儿拿起绘画工具前,先让幼儿去直观地欣赏某一景物,或者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而直观生动的课件正是合适的载体,配上教师语言的描绘,直接鲜明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比如,在《指纹小人》活动中,课件中展示了指纹小人建造城市的各种形象,激活了幼儿对于手指点画的经验,发现了用手指不同的点画方式可以表现出各种高矮胖瘦的小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添画来表现指纹小人的动态,在生动的课件中感受到小人国的有趣,激发了幼儿大胆自由创作和表现的兴趣;在《菊园菊花开》活动中,在课件中采用了整体到局部的展示方法,由简至难、层层递进,直观地让幼儿欣赏菊花的不同形态,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去描绘和模仿菊花的花瓣样子,在操作的时候也循环播放各类菊花的照片,让孩子们在欣赏中用炫彩棒水溶渲染的方式进行创作,在感受秋季菊花盛开美景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国画中水墨晕染的美感。(请插入相关的教学照片,佐证其真实性、有效性)
课件的巧妙设计与合理运用是备课、上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课件是辅助教学目标达成的“好帮手”。
因此,在课件设计时,教师要正确把握美术活动的精神,深度解读文本,摸透孩子的心理和学习基础,关注课件设计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探究性和教育性。
三.音乐的暗示丰富幼儿想象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能够瞬间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孩子的心理变化。环境的感染也是微妙的,但也不容忽视的。其中,音乐就是这样的神奇,看似它在美术活动中可有可无,但不可忽视它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美术活动中,配上与画作主题相符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进入情境,表现画作,推进幼儿思维进度,培养幼儿的艺术通感。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音乐无疑是关键的,我们选取的音乐要与活动内容的基调、意境或者情境的发展相互对应、契合、协调,那么这样的音乐不仅能渲染活动的情境,更能给幼儿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暗示空间。比如说,《小羊肖恩》活动中的创作环节,我就播放了“小羊肖恩”动画片的主题曲,欢快活泼的音乐一下子让幼儿进入了创作的氛围,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小羊肖恩会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不一会,开心地做着各种游戏的小羊们都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笔下;而《天鹅》这个美术活动中,我选择了“天鹅湖”作为背景音乐,让幼儿的音乐中一下子感受到天鹅优雅的特性,在艺术美的熏陶与感知中,幼儿在创作时会把天鹅的脖子画得长长的,有的高高扬起,有的低头整理羽毛,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请插入教学情景照片)
音乐与美术是姐妹艺术,两者具有许多的通感。美术的画面中拥有着“视觉性的节奏美”,而音乐中也拥有“听觉想象中的画面美”,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大美术”的教育观,注重跨学科思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关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四.语言的暗示培养幼儿自信
事实表明,表扬性、激励性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持续主动探究的心智。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除了培养幼儿的美术知识和创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让幼儿愿意大胆创作,敢于自由表现。当我们摒弃的示范教学后,鼓励幼儿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时,“老师,我不会画”这样的一句话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会从幼儿口中听到,而这句话正是源于幼儿对于自己创作的不自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十分重要,而教师适宜的语言暗示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的创作愿望。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判断幼儿园孩子的作品,学会多问一句“你画的是什么”,学会多鼓励一句“你画得真好,真是有想法的小画家”,可能就会激发一个孩子对于美术的热爱,对于生活的自信。
其次,有艺术的语言也能够让幼儿更加有效地发现和理解创作重点和要求,这样幼儿在创作是也会更加自信。比如,在《功夫熊猫》活动中,在观察和创作过程中运用生动的情境指导语来积极帮助和支持幼儿,充分激发了幼儿大胆创作的愿望,自信地表现出各种各样形态的熊猫;在《小羊肖恩》活动中,借助动态图引导幼儿欣赏和模仿小羊的动作后,我运用 “手撑高力气大,身体平平横过来,撑高锻炼真有趣;手臂弯弯分开摆,两腿分开向上抬,跑步锻炼身体好”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进行梳理提升,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和理解,为创作环节用贴贴画画的方式大胆表现小羊肖恩的动态提供支持。
毕加索说“我一辈子在向孩子学习”,的确,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的绘画表现是其情感的真实流露,心灵的彻底释放。为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你行,我更行!”“你棒,我更棒!”的进取心、自信心。譬如:《功夫熊猫》活动中,教师说:“……毛老师相信,你们画的功夫熊猫的形象会比老师画的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创新性语言,鼓励孩子超于教师。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又是一门艺术。
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注重有知识性、艺术性、创意性、趣味性的暗示设计与合理实施,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能够让孩子学得更加宽松、更加快乐、更加主动和更加理解,就能够让孩子们的想象更加天马行空,让她们的画面表现更加漂亮,让她们的心灵释放更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