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深化思维 ——小学数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王蕾
[导读] 最近这几年以来,新课程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向前和向深推进,

        王蕾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3小学 830000

        摘要:最近这几年以来,新课程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向前和向深推进,这样的推进促使各个学科在课上的教学也有了大的变化,有效的促进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的实现。而教师在参与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以问题和方法来引导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大部分一线教师深入探索与讨论的课上题目。对于新课程的改革,文章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子,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帮助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获得进一步的拓展与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深度学习
        大多数一线教师在课上的教学和实践通通验证,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来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每个学生对此的学习热情特别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活动,有效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自由自主的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自由,自主探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本文接下来介绍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探析步骤基础上,进一步地体现了思维能力方法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凭借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启动思维,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对此,老师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与锻炼学生们自由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并回忆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们接受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在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之间搭上一座桥梁,这样促进学生们深入思维能力的拓展并且能顺利的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的年龄小,因此他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老师想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从他们的心理下手,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自主去逃脱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为学生们多列举一些生活上的知识点。在计算数学题时,老师便可以举出分苹果的例子。例如,老师有十二个苹果,现在要分给三位同学,那么每位同学能分到几个苹果呢?举出例子后,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去解题,这样便达到了教学效果,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这些有趣的问题,教学效率便会得到提高。
二、凭借提出的问题,创建活跃的思维情景,带领学生们主动学习
        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这种模式,数学老师们应该把本学科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给学生们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并提出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们对学科认知之间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们从被动变成主动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课程中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程时,教师应当把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学科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来分析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认识分数的点和特性,激发学生对学科探究的兴趣。在数学学科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有效地分析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并培养学生们自由自主的学习能力。老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好两个香蕉并拿到教室里,然后抛出一个问题,问学生们,如果姜老师手里的两个香蕉要分给班里的其中两名同学,那每一个学生能分到几个?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们一起说每个学生一个,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一个香蕉分给两个学生,那每个学生分到多少?这时有的学生马上答:每个学生能分到半个香蕉,连接学生们的思路,接着问,“那一个苹果用数学语言是一个苹果,那半个苹果用数学语言怎么来表示呢?”当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所有的学生,都低头再认真思考,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中,教师能生深切的感觉到学生们特别渴望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每当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就会汇集到这堂课要研究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凭借问题自己动手引发思维,大力推动思考不断的向前向深发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学习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来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并完成相关的问题及布置的任务,这样一来可以拓展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并且能进一步加深对有些难以接受的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要教学生们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不用直接给学生们学习公式,可以让学生们用眼睛自己来观察,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不一样?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他们两个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指引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请学生们自己准备好沙子,把沙子倒进一个圆锥体的容器中,接着再倒入圆柱体的容器里,并给学生发记录表,让学生们记录好,几次才能把圆柱体和圆锥体装满,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实践需要几次才能装满,从而自己发现在等高等底的情况下,圆柱体是圆锥体容积的三倍。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凭借之前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自己尝试来推理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从而,学生们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扎实了之前学过圆柱体体积的公式,而且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圆柱体和圆锥体它们两个的体积关系,深化并发散了思维。
四、结束语
        结合本文所有的阐述,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师们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发散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的模式。巧妙的设计提问,从而提高了问题回答的效果,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己主动思考,参与轻松的课程互动,提高了数学思维的品质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君,顾晓东.核心问题引领思维走向深处[J].小学教学研究, 2019(16):69—71.
[2]王美玉.基于思维对话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164.
[3]陈春.小学数学“问题引领·自主解决”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 2018(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