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幼儿科学探究的多元环境创设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叶世兰 孙红
[导读]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

        叶世兰  孙红
        成都市龙泉驿区机关幼儿园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1]在“源于自然,归于幸福”的园所理念之下,我们确定出了“体魄康健、乐观自信、亲近自然、乐于探究”的幼儿培养目标,其中,我们不断在思考环境与幼儿探究之间的关系,并在园所的“硬”“软”环境上探索着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可行路径。
        一、自然淳美的园所环境——熏“愿探”之心向
        结合我区建造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大背景,我园致力于把园所环境建设与区域特点融为一体,着力打造一所自然博物馆式的幼儿园,一所彰显真善美的幼儿园。
        在整体环境的打造中,已基本呈现出小桥流水、鸡叫鹅鸣、鸟雀喧闹、花果飘香的自然风光。我们打造了“芦溪河小溪”、“芦溪河湿地”、“种殖园”、“淘草园”和“树人”等集自然生态与美、趣为一体的特色园所环境,建造了“交通模拟区”、“自然寻宝区”、“木工坊”、“生命馆”、“自然博物馆”、“陶艺博物馆”等活动区,初步形成了“一溪一地一树人,两园两馆六室七类区”的环境格局。此外,我们还分期种植了四十多棵果树和近百余棵观赏乔木、藤本及灌木,草本植物更是不胜枚举。
        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我们在环境上下的功夫,不仅是满足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为幼儿的探究学习积淀了丰富的资源,在顺应幼儿天性的基础上,使得“角角落落有科学、时时处处有探究”[2]。
        二、儿童本位的课程环境——蓄“乐探”之能量
        课程方面,我们主张“在感知操作体验中解放天性,在合作分享互助中实现价值”。正如皮亚杰所说:“知识既不来源于物品,也不来源于幼儿,而是源于幼儿与物品之间的互动。”相应的,环境如果不能与幼儿发生互动,再美也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因此,我们以课程为媒介,关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加强幼儿与环境的真实联结,从而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探究态度,积累愉悦的探究体验。
        (一)转换课程管理模式,放权教师,放手幼儿。
        改革以往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赋予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给予幼儿释放天性与探究、创造的机会,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倾听和了解孩子,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如,管理者把课程主动权下放给教师,教师再放手幼儿,通过对幼儿兴趣的捕捉,可确定课程的内容、按需安排课程的进度、调整课程开展的时间等,以支持幼儿的探究学习。
        (二)改变课程开展形式,支持教师,信任幼儿。
        变借鉴活动为生发活动,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生成性活动之前,老师们对教师用书的依赖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慢慢的我们发现,书本上现成的内容与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园所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很多有价值的探究学习其实源于园所环境,于是我们尝试逐渐减少现成性的借鉴活动,转而把目光投向幼儿与环境,并开始增加灵动性的生发活动。不可否认,这个转变对老师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园所从思想上引领、心理上疏导以及技术上支持等方面来促进教师的发展,给予教师信心和能量。
        变浅层学习为深度探究,相信幼儿的巨大潜能。学习只有在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时,才有可能形成内驱力,从而变成一件主动的事情,进而才有深度可言。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老师改变了以往畏手畏脚、畏思畏试的心态和做法,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究和深层发展。
        在这样的课程管理模式和课程开展形式下,各班级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课程,如:“鸟窝”、“蚂蚁”、“么么鸡死了”、“蛋宝宝”、“种小麦”、“收水稻”、“堆肥”、“日晷”、“水域感统”等系列活动,幼儿在探究中学习热情被无限激发,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专业持续的师幼环境——导“善探”之态势
        我们提倡“儿童有儿童的成长规律,儿童有儿童的幸福主张”的儿童观,也秉持“用自然的方式践行合乎规律的事,在儿童的幸福中成就自身的幸福”的教师观。儿童是有思想的个体,其主体性不可忽视,儿童同时也是成长中的个体,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幼儿探究学习的支持者,是幼儿学会学习的引路人,专业而持续的教师支持营造的良好师幼互动环境,可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导航。
        (一)合乎规律的专业支撑
        “儿童有儿童的成长规律”,教师要做的就是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用自然的方式践行合乎规律的事”,破除固有的束缚幼儿发展的枷锁,把时间交于幼儿、把幼儿交于环境,鼓励幼儿积极与环境“互动”、与问题和情境“对话”,把幼儿导向更好的发展。教师对幼儿的专业支撑隐藏在每一次有效的师幼互动里,体现在幼儿一点一滴的进步与成长中。
        (二)满腔热忱的持续支持
        在机幼,每一项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也绝不是零星式的,可往往单一的、短暂的支持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系统且持续的支持却很难,但教育就是带着满腔热忱一次次攻坚克难的过程,我们支持了幼儿的成长,也成就了自身的发展。对教师而言,要善于在准确捕捉幼儿兴趣和把握幼儿需要的基础上,以点出发、拓展成面,以浅入手、逐步深入,给予幼儿持续且有深度的支持和引导,使幼儿善于探究、善于学习。
        环境中蕴含了无穷尽的教育资源,我们一直以“源于自然,归于幸福”的理念为指引,一边进行着环境的打造,一边尝试着在儿童与环境之间做更多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不仅孩子需要探究学习,教师、管理者同样需要探究学习,探究让环境更具灵性,让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更加可期,让教育的幸福感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李季梅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9.
        [2]王凤新.幼儿园主题式科学探究课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