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 湖南株洲 412313
摘要: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沿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相关的既定的基本的数学公式、定理、规律,很难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的拓宽和更新,增强数学学习的创新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经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后,会从多元角度看待数学问题,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学科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数学;培养
引言: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识,才能全面、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合理科学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数学问题。高中是高考前的冲刺阶段,在新课标高考改革下,数学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作为解决数学等科目的一种关键数学思维,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通过合理的方法引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其作用意义
(一)含义与内涵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通常的理解为具有能够对现有的事务在认知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的创造、创新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理念方法。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来说,数形结合等转换思维等都会被经常的运用到新知识学习和题目解答当中,这些思维方法都是在通过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题目的学习研究基础上发挥了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后,不断探索形成的。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与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应用整个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没有对高中数学学习的突破性进展,老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结合具体的数学题目和实际案例,逐渐的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累经验,围绕分析角度、方法运用、数学运算、实际应用等方面,着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其在数学的海洋中能更加矫健的畅游其中。
(二)创造性思维应用的价值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主动权已经由老师交到了学生的手中,真正是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1]。很多的具体技巧、方法,都要学生在不断的摸索中去不断的积累总结,老师只是做好了方向性的引导和重难点问题的辅助解决。这种模式下,学生将不再是一贯的被动的机械的去接纳老师讲授的数学知识,去一成不变的记忆、套用、仿照,而是要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思考、分析,同时进行合理的创新,长此以往,逐渐的建立起较好的数学主动性,学习的态度也由被动变为更加积极。二是帮助开发学生思维体系。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通常要打破常规,从原有的知识框架中跳出来,还需要将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联系,去发现其中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灵感,在思考中可以凸显出新奇的想法,期初看似怪诞离奇,但是在经过对灵感与具体问题的结合之后,不断对这些想法进行完善优化,最终可能出现一些具有重要创造性的成果。经过长期的思维创造的理念养成和方法的创新,对于学生未来建立更加富有创新性的思维体系具有较大帮助。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构建兴趣倾向开启学生的创造意识
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的很多的主动性的行为都是从兴趣形成开始的,只有在强大的兴趣激励下,他们才会调动更大的思维潜力去面对已有的困难。高中阶段的学生仍处在快速发育的青春期,探索欲和求知欲都很强,这时在数学学习中,老师要利用未知性和问题的开放性,去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年龄优势。
在课堂中,老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问题紧密结合,通过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而后再循循善诱,引出相关的数学知识。在于生活联系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兴趣的方向性,与他们的平时爱好相结合,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老师就可以举NBA球赛中的一些数学知识[2],包括投篮时篮球的轨迹属于抛物线,抛硬币区分场地有牵扯到概率问题等,这样的在具体生活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价值,学生也会从周边生活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分析,不拘泥于数学理论本身,这样他们的思考更加顺畅,更有利于创造性的想法和思维的形成。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中的概率知识讲解为例,这里最经典的实验就是骰子实验和硬币实验,硬币的投掷概率经过数学家的长期分析证明后得出了正反两面各位二分之一。老师可以把骰子的实验放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二人为一组,分别投掷50次和100次,一人投掷,一人记录,最后统计每个面的次数,再将每个面的次数与总次数做比值,看是否围绕一个恒定的数字在上下波动,当学生发现这个神奇的现象时,都想继续一谈究竟。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将背后的原因向学生进行解释,并引出了“概率”的概念,而后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去分析,不断的从兴趣培养入手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洞察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仔细深入的观察,把数学知识的内容看清楚、看全面,将数学问题的本质观察到位,特别是一些细节性、关键性的已知条件与前提条件明晰后,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创新,否则就会容易造成南辕北辙。在这方面,老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重点针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和易错点,对学生的洞察力开展训练,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计算结果,而后让同学互相对照答案,看是否存在差异,组织讨论,最后老师再进行统一的讲解,把其中的“奥秘”向大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又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在日常教课中,老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规律性、特征性的内容观察发掘的能力,从而为题目方法的确定找到切入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在新内容学习和题目解答过程中深入观察,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的习惯,这对于以后创造性思维逐步地建立具有积极作用[3]。
以人教版数学中关于《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课程内容讲解为例。在关于空间内的点和点、点和平面、平面和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判断分析时,老师可以用教具开展实际的探索教学,让学生先去独立的进行探索,分别去演示不同的位置关系,而后老师让学生逐个的回答,他们认为这三者之间有几种关系,分别是什么?最后老师进行汇总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联系思维
仍以上述教学案例来看,当学生对点和面的关系观察到位后,老师再引出面和面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有些学生会因为思维惯性就脱口而出,存在两种一种是平行、另一种是相交。老师先进行肯定,而后再抛出下一个问题,让大家去开动脑筋思索,除了两种外,还会存在第三种情况吗?这样的问题发出后,学生都会被问住,难道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大家的好奇心被调动,老师再适时的进行提示,大家可以拿两张纸做实验看一看,勤于探索的同学就会答出,还有两平面发生重合的情况。老师对其进行赞赏,并补充说明,在思考面面关系时一般不考虑重合现象下展开的学习。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既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够让他们更具备学习的信心,从而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形成过程中,心态更为乐观积极。
结束语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了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创新形式, 加强互动,开拓学生思维,盘活各类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探究教学知识, 充实数学教学内容,以兴趣为引导入手,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刚.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40.
[2]马蕊.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6,(19):198.
[3]王鑫.高 中 数学 教学 中 创 造性思 维能 力 的 培养[J].求知 导刊,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