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旺
新疆省和田地区于田县加依乡小学 848400
摘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对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出现,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会随着该教学方案的出现而逐步提高。
关键词:分层异步教学;小学数学;运用
引言
数学的出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第一个开始接触的时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读写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具有主导地位并出现。而这个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兴趣的出现会使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内容有极大的热情,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会事半功倍。然而,今天的学生毕竟有差异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异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分层异步教学方式的出现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同样如此。所以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新模式的出现就要有新的政策所出现。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理念得到适应的转变,还要让学生知晓所学的内容极为的丰富。所以这门学科的出现,就要改变传统模式之下的不同之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出现,只会为学生讲述一些理论内容。虽然这些理论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存在,但是过于针对了这一理论基础就会导致学生面对此项内容出现没有兴趣的状态,学习的效率也不是特别地高。没有热情的情况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呈现出一个极为困难的状态。所以分层异步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知晓原来这种模式的出现可以让我快乐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之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和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也会知道自己在哪里做得不好自己在哪里做得不足,以至于在之后的过程之中逐渐的拉近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此种教学模式的出现自己不会厌烦这门学科,甚至还会感受到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
二、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之间运用分层教学
分层异步教学模式的出现,教师就要保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此项环节之中。并且在逐渐竞争的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够确定此种模式的出现,可以让学生的能力成绩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升。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也是不同。所以,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力达到提升,就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现出分层教学的特点所在。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将能力较强的和能力较弱的分到共同的组。以“三角形”课题为例,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在运算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公式所出现?但是一定要保证每个小组内部的实力是相均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呈现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够互帮互助,将分层教学的模式加以有效的体现。
(二)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分层小学之后也应该到了下一个环节,而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内容加以合理化,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定会存在着差异之处。为了能够让学生每一个在课堂之上都会达到提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展现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才是分层的重点,也是提高能力较弱学生的一个关键所在。
例如: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教师以”观察物体”课题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了教材的内容,之后去生活之中找寻与本课物体相关的内容并且加以讨论,给出教师不同的答案。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完完全全就可以让学生将教材中内容加以理解透彻,引入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去询问学生正确与否。尤其是在留作业的时候更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难度系数不同的作业,一些深奥的问题完完全全可以留给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完成,因为这些学生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题目的研究;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就让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内容所出现。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案之下既能够掌握观察物体之时的重要因素所存在,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力,这才是分层异部教学模式的中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环节教师就应该知晓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为了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这一环节之中都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要合理的利用其中的优点所在,找到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优点抛弃缺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一定不要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因为一点羞辱感或者是一些膨胀感都会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只有将分层异步的教学模式准确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主体地位学到相应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孔德宝.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20(52):67-68.
[2]王晶晶.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宁夏教育,2021(Z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