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雪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530023
【摘 要】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是一种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把生物学中“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快乐轻松地面对学业,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文章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章节知识总结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导图;章节知识;思维工具
众所周知,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知识面广、名词术语多、内容零散。那么,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把地理学中“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快乐轻松地面对学业,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就是这样一种能帮助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1 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由世界大脑先生、著名的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作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已经成功改变全世界超过2.5亿人的思维习惯。目前在教学中推广使用思维导图,已成为许多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我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的历史,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探索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推广。
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2.1 脑科学理论 它是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提出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为我们开发大脑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该理论认为,神经元是构成大脑的基本“组件”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人的大脑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神经元组成的。它们像大树枝干一样纵横交错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无限“链接”的信息网络。在人的大脑里,生物电信号从一个细胞传导到与之邻接的其它细胞,于是,我们便有了思维。
2.2 发散思维理论 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主要借助对主题或事物的丰富的联想来实现,在发散性特点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在章节知识归纳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使人兴趣盎然的方法。
3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章节知识总结的实践探索
3.1 理论开路 什么是思维导图?笔者相信许多学生甚至一线的教师都没有听说过。要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学教学中,并让学生接受这一新事物,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以及其思维导图的精髓:充分运用左右脑的功能,利用图文将众多的知识和想法连接起来,并有效地加以分析,促进大脑潜能的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从而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更有效地思维。思维导图可手工绘制,也可用电脑软件绘制。
3.2 绘制方法
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与其相关的词或者图像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形成树状结构。
3.2.1 准备绘制工具 没有画上线条的空白纸张(A4);水性笔、铅笔和彩色铅笔数支;你的大脑;你的想象!
3.2.2 具体制作——以地理①必修《地球上的水》中的第3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学生复习的总目标应该是,将脑中零散的知识点按照自己的认识重新组织、编码和提炼,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熟悉基础知识、整体把握教材是梳理知识体系的前提。
学完第3章后,师生一起找出各节的核心知识,然后运用发散性思维理清核心知识与下层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层层递进,即对知识进行分层、分类处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可用的知识结构图。
具体绘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认好中心主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心主题要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让别人看一眼就能够知道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同时也便于发散思维。最好在正式绘制之前画一张草图将你一开始所想到的好点子迅速用铅笔罗列下来,并形成一个最基本的框架。
小技巧:(1)中心主题可以用简笔画。(2)中心图视觉效果最好强烈点,也就是色彩要鲜艳,图像稍为夸张。
第二步:画出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图分支并写上关键词。本章有3节内容,相应有3个一级分支:水循环;洋流运动规律;水资源的利用(注意不同分支采用不同颜色)。
小技巧:(1)中心图的分支要由粗到细,就像树枝向上生长变细一样,同时分支要有发散感。(2)中心图分支布局要均匀分布,这样整幅图看起来平衡、有美感。(3)分支长度略大于关键词的长度,就好像分支把文字包起来一样,也可以用框框把字围起来。
第三步:继续发散联想细画二级分支并写上关键词。如在理清洋流运动规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时确认好关键词,如方向、性质、影响,并将关键词写在二级分支上,之后还可导出更为细节的要点。
小技巧:(1)画分支要用曲线。(2)线长略大于词长。(3)每个分支上写上一个关键词。
第四步:在关键词旁边画上小图、图标。如记规律时可采用数字记忆:如北半球洋流运动规律,可以看做是“8”,南半球洋流运动规律可以看做是“0”。
小技巧:(1)小图可以用简笔画、漫画等形式。(2)画小图的过程,就是联想、想象的过程,对记忆帮助很大。
第五步:制作完成后,要倒回去检查一遍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最后完善思维导图。
4 思维导图的作用
4.1 对于学生 将“思维导图”这一认知工具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灵感的火花,不断涌现新的创意。如学生在绘制“区域生态环境”这一章的思维导图时,能把握思维的精髓,用太阳做主干,以两个分支分别代表荒漠化和森林的开发的两节课为主线,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逐步建立起一个主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有序图形。不同的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创意各不相同,学生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太丰富了。另一方面,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维,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复习有效化。
4.2 对于教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优化教师教学和活跃学生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这一章的教学时,笔者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来优化板书设计。以“大树”作为中心图,引导学生在各级关键词之间展开清晰的联想,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线及图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增强其理解力,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为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也为章节思维导图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每次画思维导图,也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积累的过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总结,结合学生的反馈不断地改进教学,有助于教学相长。长此以往,教师的认知和教科研水平及能力必然得到不断的提高,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成长为一个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猛,龙潇.思维导图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4-7.
[2]李俐.浅谈基于思维导图的生物课堂教学 [J].中学生物学,201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