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山东省威海市新苑学校 264200
摘要:在教学工作当中教会学生现有的知识是教师一个方面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才真正落实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基于这一个观点,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小学英语的学科教学活动当中,探究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价值,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和提高。
关键词:思维能力;英语;课堂提问;小学
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课堂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想在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去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小学生寻找答案,那么我们就要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从而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进而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接下来本文将从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深度探究。
一、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实情况分析
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互动,因为英语本身就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不断进行口语训练,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双向提高。但是我们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来看,真正能够发挥实质性效果的问题事实上是不够的。比如说,有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一种随机的行为,即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随机抛出一个问题,然后随机抽取一个同学来回答。这种提问的方式,英语教师并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和设计,仅仅只是检验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跟着自己的进度走。这样简便的提问方法,自然也不利于去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有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可能不太注重迎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超出小学生理解难度或者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也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回答不上来,进而挫伤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起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反而加强了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压力。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小学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都能够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实质性效果。
不是所有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都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注重增强小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的提问当中,我们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提问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小学生树立信心
小学生的信心是极其容易被挫伤的,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定不能让小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压力过大。所以教师要想发挥英语课堂提问的实质性效果,还要注重帮助小学生树立回答问题的信心。比如说,就是可以在英语课上准备一些相应的奖励,这些奖励不用有太高的价值,但是一定要能够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准备一些棒棒糖,小红旗或者是小红花等物品,在教师提出问题并且有学生积极回答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物品奖励给小学生。通过这样的鼓励性措施,小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迅速获得回报,这将更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积极性一旦提高了,那么不论英语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他们都会去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
(二)注重加强学生的英语思维实践训练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训练。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注重问题的提出,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培养。比如说,我们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活动当中有这样一个单元《my family》,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对家庭成员的介绍方式,也不同家庭成员应该用怎样的单词来进行表示。要是在针对这一单元展开训练的时候,可以先带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梳理。一般来讲,课本上对于家庭成员的介绍,往往是按照家庭当中总共有多少人?这些人分别是哪些人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所以,要是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自我家庭成员的介绍。比如:“My family have three people,my dad my mom and me.”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学生即学即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思考,来进行知识的及时运用,这对于巩固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具备积极性作用。结语:总而言之,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要引导学生去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并且引导学生去进行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才能帮助小学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淑兰论教学策略结构JL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块) 2000(2):81-84.
[2]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