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36000
摘要:新城乡关系下,村庄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村庄自身价值的评价标准,而非依旧照搬城市,因此乡村地区的规划需要真正去发现不同村庄类型的不同价值,区别对待每一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和集聚提升类村庄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而保留改善类村庄则需要把村庄发展留给时间过程。基于此,以下对新城乡关系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城乡关系;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方法;初探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基本问题的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新时代的乡村规划,要因地制宜、刚弹结合,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策略,将村庄的规划与产业发展对接,为村民的福祉作出谋划,并通过规划引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1村庄规划布局指导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底线管控原则:准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保护村庄良好生态底色,坚持底线约束。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其积极参加村庄建设和后期管护工作,自觉保护优美环境,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从实际出发、统筹推进,立足农村经济基础、自然地形地貌、民居生态风情、民俗文化传统等实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坚持协调发展、城乡联动原则。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存在的问题
2.1对规划城镇规模的诉求大于上位要求
当前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模拟方案的城镇集中建设区约47.3km2,超出省厅规模要求约16.24km2,超出州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规模要求约13.13km2;且部分诉求区域与永久基本农田相冲突。建议:一方面结合我县在州域的发展定位,及特殊区位、特色产业及特别需求等向省州层面积极争取城镇规模和发展机遇;二是精准用地布局,加强项目的前期方案研究及专项规划编制,以便后续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精准布局城镇建设用地。
2.2发展缺乏活力
绝大多数村落均以传统农业为主,总体产业单一、层次不高,产业发展竞争力不足,特色手工艺产品上规模和档次的不多,加上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减少,人才难以留住,传统村落发展缺乏活力,全面打通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最后一公里”依然任重道远。
2.3县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推进较慢
各部门专项规划是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应当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或适当超前。目前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各专项规划工作已全面启动,但各部门专项规划进度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
3新城乡关系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方法
3.1深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
中央农办等5部门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实施,开展县域村庄布局分类。2019年初,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根据国家要求部署了此项工作,铜梁编制形成初步成果。西郊示范片涉及的巴川、南城、太平、土桥、侣俸5个镇街的24个村(社区)大多是集聚提升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面积达120平方公里,融合了玄天湖、荷和原乡、奇彩梦园、西部农林大世界等30余个乡村产业基地、景点景区,形成富有特色的“绿道经济”。下一步,铜梁要根据全区乡村振兴实施需要,对村庄布局规划再深化,把涉及的重点项目落实到铜梁区国土空间规划上,绘制一张乡村振兴空间作战图。
3.2保留传统村庄特色
村庄旅游发展与良好的人居环境分不开,规划者不但要引导村庄的发展,更要关注如何留住村庄的“魂”。因此,对村庄的风貌保护,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提升村庄环境,保护藏族传统民居风貌,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村民幸福感,让田野环绕乡村,村庄规划编制描绘好农旅结合,民风淳朴描绘出绿水青山田园、白墙红顶人家的画卷。
3.3继续探索实用性村庄规划
铜梁土桥镇六赢村规划充分衔接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规划,把各项规划的发展目标、保护要求、实施路径统筹起来,通过任务化、指标化等方式进行融合,实现“多规合一”。六赢村村庄规划成为全市首批20个实用性村规划示范村之一,为全市实用性村庄规划贡献了智慧。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又站在新的起点,这也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村庄规划要统筹城乡发展、彰显乡村特色优势等。铜梁可以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安排的下乡规划师借智借力,推动村庄规划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上探索实用性。
3.4分类实施,合理发展
基于列达村传统建筑的风貌条件十分有限,路面未硬化、建筑破败,整体环境较差,规划重要命题是如何能够低成本再现藏族村庄风貌,延续文化、环境再造、激活功能,制定好空间发展、建设引导等策略。规划立足村庄角度,对列达村的整治,把握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考虑较低的建设成本,二是对相关元素进行简化,使之易于操作,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规划师通过影像图、地籍图、现场航拍等方式,形成扎实的现状工作底图,将空间要素一一定位,将现有建筑分为4类:第一类建筑为新建建筑,一般为村委会、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需要整改;第二类建筑为保留较好的民居,其风貌保留较为完整,改造主要建议翻新墙体、门窗等。第三类建筑为加盖彩钢瓦坡屋顶的民居,后期改造中建议拆除坡屋顶,建筑翻新;第四类建筑为破败的民居、临时搭棚、墙体等,建议就地翻改建或者引导搬迁。
3.5根据县域村庄布局传导与管控下位村庄规划工作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传导管控主要针对于单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出发,自上而下落实三区三线的位置、面积及用途管控要求,切实在村庄层面保障实施;从村庄布局专项规划出发,从以上不同类型的村庄引导思路指导具体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则,从而实现村庄专项规划的实施落地;从乡村本身出发,自下而上逐村研究,并将各村特点整合后体现在乡村布局专项中,实现县域统筹引导。以该县某村为例,根据区域定位衍生出村庄规划的发展要点,决定了该村以生态空间为骨架及核心的发展特色。
3.6强化规划引领
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作为引领传统村落发展的重头戏,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统筹县域内城镇、乡村布局,把传统村落周边环境、公共服务、新区建设等纳入整体规划内容,防止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对重点发展的传统村落,在原有的保护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深化,指导有条件的村落科学编制实施好村庄建设规划,并强化执行力度,保护好老寨、规划好新村。
结束语
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对村庄发展也提出了更新更严格的要求,乡村地区作为“三生”空间融合发展区域更应该去全面的考虑山水林田湖系统,而不仅是建设空间。乡村地区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规划实施的复杂性,村庄布局规划的真正落地实施和村庄减量化发展,构建以提质为目标的减量化规划,真实推进需要让村民真正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长凤,马长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思考[J].房地产世界,2020(24):26-28.
[2]陈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30):219+224.
[3]张勇.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9(18):136-137.
[4]葛娴娴.秦汉新城村庄布局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9.
[5]赵瑞峰.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淄博市博山区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7(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