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鹏
安徽省霍邱一中(安徽 六安)237400
摘要:在高中学校里面,让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从而可以多一项技能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加顺利,为学生的未来作好铺垫。如今高中生物教师在展开生物教学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学生在这方面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还有一些学生对生物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生物教学无法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引言: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这一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更加注重学生的想法,从而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的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要革新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氛围变的轻松愉悦起来,让学生变的越来越愿意去听课,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学生们合作、找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学习生物的思维变的活跃起来,使学生对生物改变看法,从而让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一、高中生物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低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生物这一学科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上生物课。由于在高中学校里面,学生的生物水平各不相同,一部分学生生物基础较差,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也较少,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就会不自信,每当生物教师在上生物课或者布置生物作业的时候,学生首先就会害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生物这一科目的时候,思想会在无形中受到限制,害怕的心理对于学习生物知识造成了困扰,导致生物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无形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学生们无法掌握住所学的生物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生物成绩一直得不到提升,心理压力大,害怕学习生物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更加打压了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不当
在学习生物这一方面,学生对生物科目不感兴趣,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和老师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的不合适,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生物成绩也迟迟不会得到进步。有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一味地向学生们灌输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的位置,不重视学生的想法,课堂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教师讲的课堂内容无法进行有效吸收。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师没有向学生们讲解学习生物的技巧以及记忆知识的有效方法,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们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见到成效,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生物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二、怎样运用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育中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
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的环境。学习生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需要良好的课堂语言情境。运用多媒体这一技术,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利于学习生物知识的短片,和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会变得高涨,生物知识相比以前也会掌握的更加牢固。
比如,学生们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节内容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一些关于细胞的课件或者视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进行观看,或者播放一些音频等等。从视觉以及听觉上刺激学生们的大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传统进行一个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更加容易。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被充分的吸引出来,生物课堂相比于以前来说也会变得活泼有趣许多。这样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会渐渐的喜欢上生物,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生物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会得到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会得到明显的上涨。
(二)突出生物教学难点
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给学生们进行讲课时,对于教学的内容必须要进行合理仔细的安排,把生物知识中的难点突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的进行了解。
比如,在以前的生物教学中,学生们都知道,掌握住重难点是非常困难的,细胞器与细胞结构是生物中的重难点。所以,生物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这方面知识的时候,怕学生们不好理解,就会提前准备许多知识内容。在生物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这一方法的时候,生物教师要仔细的整理知识点,把知识的难点单一的罗列出一个模块,突出学习生物的难点内容。生物教师在进行制作的时候,要合理的把握好时间,整理知识点的时候要做到精确、全面,保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住课堂的学习内容,让课堂的效率得到大大的上涨。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要想改变掉以前的现象,就需要很好的利用情境教学这一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这样一来,学生会有效的掌握住生物教师所讲的知识和内容,就不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学习生物的现象。生物课堂的效率会比以往提高许多,并且生物教学的质量也会出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6年24期
[2]陈敏桂.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1(0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