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妮
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 264512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丰富,学习传统文化是新课程变革之后提出的重点教学问题,在初级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人思想的教育与建设,其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爱国意识、孝道思想两大方面开展教育工作,这两个点这正是我们国家的思想重点。在初中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巧妙的运用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其内容,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的效果。下文将对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对初中生进行爱国孝道思想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阶段;思想教育;爱国;孝道;思想政治课堂;
引言:新课程改革之后,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得到了重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流传正是因为其内容价值高。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爱国、孝心是两大重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更准确的了解爱国和孝道思想的内在含义,为初中生的思想建设做好铺垫工作。同时还能够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
一、借用传统文化,营造课堂环境
学习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初中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强,性格任性,老师的教学相对比较难。老师要保障课堂环境的统一,借用传统的文化浓丰富的资源对课堂环境进行渲染,让学生能够真切到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含义。
例如,在教学“亲情之爱”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一些传统的亲情故事对课堂的环境进行渲染,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力量。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以母爱为主题,展示的是母亲为孩子筹谋未来的故事;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亲上战场,是描写的女儿对年迈父亲的疼爱;这些故事都展现出亲情的力量,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孝心”,通过传统故事的辅助,本个单元的学习氛围更佳浓郁,学生的课程体验感也更强烈,能够借助传统故事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起“孝心”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思想的建设。
二、运用传统故事导学,引发学生情感共识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故事丰富多彩。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导学能够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识,紧促帮助老师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传统文化存在各个方面思想、习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老师可以挖掘和课程主题有关的故事和内容,在课前导入学习阶段运用,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认知共识,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通过视频形式比方一些历史故事,比如邱少云为不暴露队伍行踪,保护组织的利益坚守岗位,忍受烈火的灼烧,最终以生命保护了整个队伍;茅以升放弃个人的科学事业,投身国家的建设,在名誉和成就的诱惑下毅然回国,选择为国建设;钱学森学业有成之后,为建设国家历尽千难万苦从美国回到祖国,最后将毕生的学识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学事业;董存瑞抱着炸药包炸掉了碉堡,以生命为自己的部队开辟出新的道路;杨靖宇不畏强敌,宁可吃树皮棉花也不向敌人投降,最终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这些故事都是讲的我们国家历史人物的奉献故事,展现的都是这些人物骨子里的爱国思想,这种强烈的思想支撑着人们,以自己的利益换取国家的成功。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懑,激发出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懂得在大局面前利益取舍的道理。
三、抓住传统文化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课堂效益
思想教育不能单单依靠课本的内容进行,老师应该抓住在教学生活中的每一个节点,融合思想教育开展教育活动。传统文化不只是事件故事,除了故事之外还有很多的物质文化和节日文化,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些节点,借助传统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构建学生“爱国”、“孝亲”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想认知。
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之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孝亲重道”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故事,让学生回忆自己故事,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对学生进行“孝亲”的思想教育;在“国庆节”到来之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通过网络和资料书籍查询我国的建国历史故事,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体验国家建设的不易,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意,从而老师可以抓住节点开展“爱国思想”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通过传统文化的辅助教学,提高整个初中阶段的政治学科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个人思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重点内容,老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同时了解新课程变革的教学要求。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和资源优化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使得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探求、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办法,引导学生发展思想政治内容的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促进其核心素养形成。
参考文献:
[1]佟瑶.如何依托承德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9(62):20.
[2]董丽燕.传统文化进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2017(0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