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尝试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左伶俐
[导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

        左伶俐
        湖南省澧县九澧实验中学 415500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
在我国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学习信息技术就变得尤其重要了,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提出素质教育开始,信息技术就成了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教育学生如何在网上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水平,在教育中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还要教育学生规范使用这门技术,如此才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存问题入手,根据教学实践探究出五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教学提供参考。
        一、调整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是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尺度。对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而言,受硬件、师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的教学不能按照现成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进行,而要依据课程教学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力求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编撰校本课程时,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注重知识编排体系的连续性,又必须努力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形式,因校制宜,走一条“成功教育”的特色之路,以必        修模块为基础,以选修模块为辅助,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多样化的信息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信息气氛。另外,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最广阔的舞台,最终让有兴趣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有机调整教学内容,还体现在灵活组织阶段性教学上。教师可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在落实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将当前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我研修的机会。信息技术和生活实践是一个紧密结合体,因此要让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单纯靠让他们学习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贴近生活”,精心组织,不断激活课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二、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及应用者。目前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探索式等形式,那么在实践上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呢?“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当前教育界倡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广大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可尝试以下做法。1.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对于任务的选择来说,一定要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其容量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在导入时不妨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在探讨信息的        基本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刘备借荆州等,从中找出相关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分析任务,探索研究在向学生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任务,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做好哪        些方面的事情,之后再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在刚开始的阶段,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的方式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文本和多媒体的加工与表达”章节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目标后,可采用分组探索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再让学生围绕主题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展开学习,让他们查阅信息资料,收集各种素材,进行尝试探索,最后再完成作品的制作,从而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三方面的协调和了解。
总的来说,要想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教师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结语】学习观念,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些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对于教师的水平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自己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还要去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并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最后还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熟练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娜.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60.
[2]武赞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112-113.
[3]张慧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及模式[J].文教资料,2019(23):211-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