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芸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语气词“了”不管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对于我们母语者来说,能够不假思索并且正确地使用语气词“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其使用规则和意义却很难说清楚。由于很多留学生母语中并不存在类似的语气词,所以语气词“了”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本文在总结前人对语气词“了”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气词“了”的运用以及留学生在使用语气词“了”时存在的问题,由此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语气词“了”;运用;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气词“了”的语法意义分析
(一)语气词“了”的产生
“了”字不管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非常常见,对于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最早是作动词,魏晋时期已产生这种用法,表完成意。随后“了”字逐渐虚化,中晚唐开始产生了助词的用法。关于“了”字作语气词的开始时间,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在五代时期语气词“了”已经比较常见。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面语需要不断吸收白话成分,至唐宋时期,作为语气词的“了”被广泛使用。
(二)语气词“了”的运用
1.语气词“了”的使用条件分析
首先语气词“了”的位置是在句末或者句中词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表示新情况的出现。例如:院子里的花开了。在该例句中,“花开了”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表示的是“花开了”这一新的状态的出现。其次,在句型方面可用于陈述句,例如:我写完作业了。也可用于祈使句,例如:你该上床睡觉了。
有关语气词“了”的具体使用情况,非常繁多、复杂,是我国学者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问题,至今很难将其完整的总结出来。我们在这里简单地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必须使用语气词“了”,语气词“了”具有成句的作用。例如:这只小兔子可爱极了。如果没有语气词“了”,就会变成“这只小兔子可爱极”,是不能成句的。
另一种情况是没有语气词“了”不会影响句子的正确性,语气词“了”只表示说话人的语气。这时不使用语气词“了”,不会影响句子的语法,但却关系到交际的得体性。例如,做好饭之后,喊自己的朋友过来吃饭,我们可以说:“吃饭了!”但如果不加语气词“了”的话就是“吃饭!”,在语法上也是正确的,似乎也可以说通。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吃饭了!”表示的是“饭做好了,现在该吃饭了,快来吃饭”,而“吃饭!”则更像是催促、命令对方执行吃饭这一动作,它更适合用在“大家都在餐桌边坐好了,却一直在聊天而没有吃饭”这一情境之中。
2.语气词“了”的几种用法分析
形容词作谓语一般不加语气词“了”,例如:我今天很开心。
但如果形容词前面有副词“太”,则必须在形容词后加语气词“了”。例如:我今天太开心了。因为“太”除了表示程度高之外,还有表示“超标”的意思,即超出自己预期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太”所表示的语义,也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含有语气词“了”的句子在变为否定时,要在动词前加“没有”,动词后不再用“了”。例如:我看见她了。否定之后变为“我没有看见她”,不再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不能再加“了”。
二、语气词“了”的偏误情况考察
(一)偏误情况
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检索“了”,共检索到语料58494条。通过分析语气词“了”的偏误类型,可以将其归纳为该用语气词“了”而没用、不该用语气词“了”而用了、将语气词“了”与其他字相混。
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语气词“了”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出错率较多。我们将检索条件设置为HSK等级为五级,共搜集到452条语料,使用错误的有20条,占比4%,可见HSK等级为五级的高水平留学生对于语气词“了”的使用也不能完全掌握,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误。
(二)原因分析
首先学生由于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习语气词“了”位于句尾之后,认为句尾都要加语气词“了”,这就导致不该用语气词而使用语气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语气词“了”的使用规则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以及教师很难将其完整地向学生讲述清楚,语气词“了”表示新情况的出现,但是界定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是一种新情况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外,留学生母语中缺少对应的语气词,也会影响其对语气词“了”的掌握。
三、语气词“了”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分阶段教学
不同阶段留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不同,在初级阶段,我们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语气词“了”的用法,让学生对于语气词“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中级阶段可向学生讲解语气词“了”的作用,以及使用语气词“了”的情境。高级阶段可以向学生具体讲授语气词的语法规则。语气词“了”的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具体安排教学策略。
(二)设置合理语境
语气词“了”的使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中的,它的意义也是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句子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首先向学生说明语境。在设置语境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贴近真实生活。例如:一个学生认真学习,期末考试成绩考了100分,这时可以说“你很棒”。但如果因为一个小失误只考了99分,这时我们可以说“你已经很棒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这种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语气词“了”的用法。其次教师应当进行篇章教学,增强留学生的语感,将语气词“了”放在整个句子中去感知。
(三)增加例句,对比感知
在进行语气词“了”教学时,可增加例句的数量,让学生对比例句,体会不同。比如,将“今天真的太开心了”与“今天真的很开心”“今天真今天真的非常开心”进行对比,通过学习“太”与其他副词的不同,从而感悟语气词“了”适用的语境。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
界定句子中叙述的事物是否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学习“院子里的花开了”这一例句时,我们可以通过两幅图片对比花开前后状态的不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把握语义。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不仅要保证留学生句子表达的正确性、流利性,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得体性、合理性,即句子的表述要符合语境,要符合汉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汉语是语气词非常丰富的语言,不管在日常交际还是书面语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语气词“了”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虚词,但其语法规则和意义作用非常丰富,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气词“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①曹广顺:《语气词“了”源流浅说》,《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
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③裘知:《语气词“ 了”、“的”与程度副词共现研究 ——以“太……了”、“怪……的”等为例》,南昌大学,2015年。
④唐朝阔:《简论语气词“了”的运用》,《零陵师专学报》1990第1期。
⑤于璐:《浅述语气词“了”的语法化》,《社科纵横》2016年6月第6期。
⑥赵立江:《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⑦肖治野、沈家煊:《“了2”的行、知、言三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 6期。
⑧尹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了”定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第2期。
⑨黄鹏:《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了”的选择与排序》,《教育理论与方法》2020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陈芸芸(1997.10-);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