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河南省永城市第六初级中学 476600
摘要: 初中阶段身心成长发展的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坚持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为以后在应对困难挑战的基本能力。国家在持续推进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努力让青年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能够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生力量,因此,从初中开始,开展家校合育培育初中生行为习惯的研究并探讨分析促进提升的创新策略是形势必然。
关键词:家校共育;中学生;习惯养成;策略
引言:所谓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培育,通常指将初中生列为研究群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任务来达成相关的培育方向目标,并经反复训练后形成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最为重要的影响主体是家校两方面。当前很多家长对于学生习惯培养存在误区,把责任全部推至学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内容缺失,因此初中这个关节点,应当持续推动家校合作,以理念和形式的创新来共同推动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 初中生当前行为习惯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以本校为例,该校已经成立十余年,学生的来源渠道较为广泛,主要以农村地区的学生。这就造成当前学生的家庭现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父母外出务工较多,学生多有祖父母一代或者亲属实际监护,这种家庭的管理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性格较为固执偏激,承受能力较差,有的过于内向,有的则过于追求虚荣,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心态,在学习和同学师生交往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不良习惯,比如做事情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较为敏感,易于同学发生争执,合理老师之间的沟通较少,有时叛逆心理较为严重,为班级管理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学校的学生工作、政教、班主任等有关部门和学生责任人,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现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包括谈心谈话、调查问卷、沟通走访,对象也涵盖了学生、教师、家长等全方面,基本摸清了问题的原因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应有的关心关爱不到位,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养成教育十分缺失。很多学生与隔代的祖父母并没有更多的话题,同时,因为祖父母并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感情,造成学生内心有一定的戒备感和疏远感,难以做到有效的交流,同时老一代的行为方式与青年群体存在代差,这就让学主要从网络、社交平台等平台去释放交流和获取信息,而网络环境中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的示范影响,从而让其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与主流价值取向不相符的问题。其二是有些老人对孩子过分关爱,形成溺爱[1],导致孩子的性格上产生了一定的偏激性和依赖性,在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 对一些行为处事的规则有很大抵触。
其三是有些教师对于这些学生群体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纠正,对于苗头性行为没有做好前期的预警预防和处理,造成了学生对学校、家庭的感情认知与归属感持续的下降,在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些格格不入的行为,良好习惯也未形成。
二、家校联合共建共育,培育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针对这种现象,应当组好深度的研究分析,围绕以下若干方面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培育的相关工作。
(一)转变理念,把家庭主体纳入到总体工作部署中
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家访、家校沟通平台、座谈宣传等方式,让家长切实认识到当前的初中生已经是“00”后的新生一代,面临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与之前的的时代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学生对于家长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家长必须要建立与学生、老师的定期交流沟通制度,做好榜样力量,开展养成教育,做到言传身教,可以从家长的职业方向、对家庭的责任、社会交往以及对事件的看法观点等去引导和鼓励初中学生,内容贵在精,不在于长。同时班主任也要做好与家长的深入充分沟通,借助于微信、qq、微博等多种线上渠道,实现全时全域的交流[2],为家长做好沟通教育理念方法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一生一策,严格执行。
(二)创新模式,着力形成良好习惯打造的长效机制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仅靠家长的言传身教短暂的影响,其效果是相当有限的,这就需要学校要和家长共同探讨,创新家校合作共育的模式,确保有一套长效的机制来引导和督促学生不仅在学校和老师家长面前有好的表现,在独处、进入社会缺乏一定的直接监督后,也有高度的坚定想法和高素养的行为习惯,是习惯成为一种初中的良好品质【2】。因此在模式上,可以尝试老师和家长之间不定期的走访,了解学生最下意识的表现,看学生是否存在一些隐蔽的不良习惯,为学生敲响警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可以开展警示教育宣讲,可以通过师生家长现身说法、播放纪录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结束语
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杜绝不良行为。要让学生知道看似不为人知的不良行为,最终还是会危害到其本身,让学生内心树立起达摩克里斯之剑,敬畏规则、拥抱正能量,尽快改善和提升,度过一个幸福和而又充实的初中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 北京: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李晓东. 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J] .
中国德育,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