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混用否定副词“不”“没(有)”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李文清
[导读] 否定副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文清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否定副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韩国留学生为例,对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用法进行了梳理,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韩国学生混用否定副词的偏误进行归因,并且针对偏误原因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否定副词;对外汉语教学;“不”;“没(有)”
一、区分“不”和“没(有)”的用法
(一)“不”的用法
         1.“不”可以否定过去、现在、将来的动作或者状态。
        (1)我的弟弟以前不喜欢吃蔬菜。
        (2)他腿受伤了,不能走路了。
        (3)明天会下雨,我们就不去春游了。
        例(1)中的“以前”表示这件事情发生在过去,是指“我的弟弟”在过去不喜欢蔬菜,对过去的否定;例(2)中以“他受伤了”为前提,对“现在走路”的否定;例(3)中“明天”表示将来的时态,是对将来“去春游”的否定。
        2.带有主观色彩或者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感受时,可以用“不”来否定。
        (4)他不喜欢听古典音乐。
        (5)他不愿意把这件事说出去
        (6)我不参加这次运动会。
        例(4)(5)“喜欢”“愿意”都有比较强的主观色彩,表达了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愿呃、和感受,因此用“不”来表达对主观意志的否定。例(6)中虽然没有出现“愿意”“想”“喜欢”这一类的动词,但是“不参加”含有“我不想参加”的意思,所以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和感受
        3.“不”可以否定事物的性质
        (7)这个苹果不甜。
        (8)今天的天气不好。
        在例(7)(8)中,“不甜”是对苹果口味的否定,“不好”是对天气的否定,这里的“甜”“好”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是静态的否定。
        要注意“清清楚楚”“高高兴兴”这类词语不能用“不”修饰,它们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强调。
        4.“不”可以用在补语的否定之中
        “不”在补语中使用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不”否定整个述补结构,表示一种假设。
        (9)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看电视。
        (10)不吃饱怎么干活?
        例(9)(10)中,“不写完作业”“不吃饱”都是未发生的事情,是对未来的一种假设。
        第二,用“不”来否定补语部分。
        (11)那条裙子找不到了。
        (12)他听不懂法语。
        例(11)(12)中的“不”位于动词之后,补语之前,这时“不”的否定并不是一种假设,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5.固定结构
        否定副词“不”以上我们提到的用法以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用法。
        (13)他不紧不慢地收拾东西。
        (14)她对她的朋友不闻不问。
        例(13)(14)中的“不紧不慢”和“不闻不问”都是“不”的固定搭配,这类搭配还有“不慌不忙”“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等。
(二)“没(有)”的用法
          1.“没(有)”常用来否定过去或现在的动作或状态。
         (15)昨天他没去打篮球。
         (16)现在天气很好,没有下雨。
         (17)*明天没下雪。
         在例(15)中“昨天”表示过去的时态,“没”是对“他过去打篮球”的否定;例(16)中的“没有”是对“下雨”的否定,表示现在是“没下雨”的状态,但未来下不下雨并不知道;例(17)是一种错误的用法,因为“没(有)”不能用来否定将来的动作或状态,所以正确的表达为“明天不下雪”。
         2.“没(有)”可以否定客观事实
         (18)我没参加这次运动会
         (19)我的弟弟没上辅导班。
         例(18)叙述的“没参加运动会”和例(19)叙述的“没上辅导班”都是对客观事实的否定。例(18)可以与例(6)进行对比,例(18)中“没”是对“参加运动会”客观事实的否定,而例(6)中“不参加运动会”是指动作发出者的主观上否定“参加运动会”,这两者在主客观使用上存在差异。
         3.“没(有)”多用来否定事物性质状态的变化
         (20)树叶没黄。
         (21)苹果还没熟。
         例(20)中“树叶黄”是一种状态的变化,是由绿色到黄色的过程,同样例(21)中“苹果”也是由不熟到成熟的状态变化,也可以说“没(有)”是否定事物到达了某个阶段,例如例(20)表示“树”还没有到达“黄”的阶段,是一种动态的否定。
         4.“没(有)”可用于否定事物的领属和存在
         (22)他没有手机。
         (23)今天故宫没有游客。


         例(22)否定了“他”对“手机”的领属,例(23)是对“故宫”存在“游客”的否定。
         5.固定搭配
         (24)他没日没夜地工作。
         (25)他说话没轻没重的,难怪你们不喜欢他。
         例(24)(25)中的“没日没夜”“没轻没重”都是“没”的固定搭配,类似搭配还有“没大没小”“没心没肺”“没完没了”等。
二、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在不清楚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经常会依照母语的特点对目的语进行创造。”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语言规则的掌握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当前掌握的语言规则无法表达的语言现象,这个时候学习者就会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之中进行创造和运用。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比较接近,但是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不同的语系让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会导致韩国学生对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混用。
         在韩语中有类似于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和“?”,但它们的用法与“不”“没(有)”的使用方法上存在差异,比如“不”和“没(有)”要根据不同的句子时态来进行选择 ,而韩语中的“?”和“?”可以用于任何时态,不受限制,这就会导致韩国学生在使用否定副词“不”和“没(有)”时,受母语否定副词使用规则的影响而出现“不”和“没(有)”混用的情况。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掌握的有限的、不全面的目的语规则用类推的方式直接套用在新出现的目的语语言情境之中,这就是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笔者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发现,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目的语规则泛化的情况。例如:
         (26)*中国的生活两个月,但我不进步。
         这是一位汉语初级水平的学生的造句,“进步”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因此进行否定要用“没(有)”而不是“不”。
         因为在进行否定副词教学的时候,一般会先对“不”进行教学,而后再进行“没(有)”的教学,例(26)因为学习者是汉语初级水平,对否定副词“不”的使用比较熟悉,对“没(有)”的使用规则并不熟悉,因而形成了“不”的泛化。
(三)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回避策略是交际策略的重要组成之一。在韩国学生学习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时候,由于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也会采取回避的策略。
         (27)*很多小孩子玩手机太长时间没吃饭没睡觉。
         这位学生想要表达的是“小孩子”沉迷手机“不吃饭”,这是“小孩子”的主观意愿,而不是为了客观陈述“没吃饭”这个事实。这是一位汉语高级水平学生的句子,可是仍然出现了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混用。
         因为这位韩国学生对否定副词“没(有)”的使用规则并不熟悉,因而在需要使用“没(有)”时采取了回避策略,不用“没(有)”,而使用“不”来代替,所以导致偏误的发生。
三、教学建议
(一)增加汉语和韩语中的否定副词的对比教学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母语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汉语教师在进行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教学时,既要进行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教学,也要注意增加汉语和韩语否定副词使用规则的对比。对比教学能够突出汉语和韩语之间差异,有利于韩国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否定副词的语法规则。
(二)创设不同语境,使学生在语境中感受“不”“没”的不同
         语言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语境对于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要。否定副词“不”和“没(有)”使用语境十分不同,所以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的语境,让韩国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不”和“没(有)”的不同。
         例如:
        1.我有很多的作业,所以我不想参加这次运动会了。
        2.他参加这次运动会了吗?
                他没参加这次运动会。
                通过创设以上两种语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不”的主观性和“没(有)”的客观性,从而区分“不”和“没(有)”用法。
(三)增加针对性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机会
         韩国学生在学习否定副词“不”和“没(有)”时,往往会出现过度泛化或者回避而导致混用“不”“没(有)”的情况,这是因为对否定副词使用规则的掌握不到位。因此在进行汉语否定副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练习,结合韩国学生的学习否定副词的实际情况,针对“不”或者“没(有)”进行专项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否定副词机会,例如可以制作否定副词“不”的专题试卷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在练习中巩固加强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否定副词的使用规则,避免出现混用的情况。
四、结语
         本文对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用法进行了梳理,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韩国学生混用否定副词的偏误进行归因,并且针对偏误原因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由于汉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差异加大了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原因能够帮助汉语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韩国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汉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陈琛:《韩国留学生混用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偏误调查、分析及教学对策》,郑州大学,2012年。
[3]张月:《汉韩否定词对比及韩国学生使用汉语否定副词的偏误分析》,苏州大学,2013年。
[4][韩]金恩宠:《汉韩语否定副词对比及韩国留学生“不”、“没”偏误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沈佳慧:《韩国留学生否定副词“不”和“没”的习得偏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6]史锡尧:《“不”否定的对象和“不”的位置──兼谈“不”、副词“没”的语用区别》,《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
[7]姚心茹:《韩国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青年文学家》,2020年第32期。.

作者简介:李文清(1998.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