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红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中心小学 511300
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在家境比较良好、家长溺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自小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都比较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坏毛病。
当学生犯了一点错后,做老师的总想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希望孩子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之。但面对现在的孩子,即使自己说得非常正确,也常会遇到学生的顶撞与对抗,很多老师对此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案例概述
一天,我的课刚上到一半,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听讲。突然,我发现坐在第二排的小林同学正在低头使劲扭着自己湿了袖子的白色外套,我没好气地大声呵斥道:“小林同学,马上放下衣服,认真听讲。”谁知,他非但没听,嘴里还不服气地嘟嘟囔囔地说着什么。我生气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不听,我就没收你的衣服。”他还是照旧,并且也没好气地顶嘴:“没收就没收。”还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时,其他学生都望着我,看我怎么办。很明显这位学生当着全班的面在挑战我做老师的尊严。我强压怒火,暗示自己要冷静,把话题转开,说:“下课后,老师再处理你这个问题。现在同学们继续听我讲课。”当然后半节课的效果因我的情绪收到影响而大打折扣。
我回到办公室仍怒气未消。为什么一个小学生竟敢当众和老师顶嘴?冷静下来之后,我又把当时的整个过程回忆了一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思考。小林同学其实成绩不差,也不算太调皮,为什么会当众和老师顶嘴呢?可能是他觉得老师当众批评他太没面子,一气之下就和老师干上了。在课间操的时候,我找到小林同学。刚开始,他以为我会狠狠地批评他,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敌意。我故意不当一回事,心平气和地说:“老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大声地批评了你,你觉得没面子,是吗。”他狠狠地说了声:“是。”接着,眼泪就流了下来。“那老师先向你道歉。”他没想到我会讲这句话,愣了好一阵子。接着便低下头,轻轻地说:“老师,我也向你道歉。” 我心中一喜,乘机向他谈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上课搞小动作,不专心听讲,还跟老师顶嘴是不尊重课堂,不尊重老师的行为。第二,作为学生尊重老师是起码的做人常识,如果觉得老师有什么不对,应该以合适的态度进行交流。
第三,老师批评了你,说明老师的心中有你,说明你还能教育好,还值得老师教育。通过交流,小林同学感触很深,表示以后要学会尊重老师,不再跟老师顶嘴。
二、案例剖析
教育反叛的学生确实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低年级还不是最明显,但到了高年级,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渐强,这些孩子往往让班主任、任课老师头疼。
我想,犟脾气也许有一定的先天因素,然而最大的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现在好多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无理取闹;还有单亲家庭或父母很忙疏于管教;另有一些逆反心理特强,你让他干这他偏干那。管理这些学生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影响较大,引导的好必定会是一个正面的诱导力。对学生的行为,我们常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评价,不去体验孩子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心,使他们受到委屈,而学生由于不被理解也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要解读孩子这本书,需要我们满怀爱心与热情去触摸孩子的心灵,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理解。老师因某种原因造成过失时,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时就认错,用真情去感化学生。
三、感悟方法
经过对上述案例的剖析,我想,预防和消除“反叛”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策略有:
1、以宽容之心善待“反叛”学生。
面对学生的反叛之类的事件,教师往往恼怒、生气,将犯错误的学生狠狠批评,但这样的处理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难免出错,教师要用宽容之心善待出错的孩子。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宽容,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要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
2、为“反叛”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一是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反叛”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反叛”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3、做好 “反叛”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生犯了错误后,他或多或少都可以为自己找点“正确”的理由,加上犯了过错后,他的防犯心理特别强,就像一座防犯坚固的堡垒。教师如果不好好地寻找突破这个堡垒的薄弱点,学生当然听不进你的正确批评。针对现在孩子自尊心、个性较强的特点,在避开学生的锋芒之后,教师要特别注意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选择有利于学生悔过认错的教育时机,采取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的方式,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使学生在自我愧疚、自我谴责的心态中接受教育,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