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初中生“空心病”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刘一君
[导读] 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刘一君
        湖南省澧县九澧实验中学   415500
        摘要: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关键词:价值观、功利性教育、空心病

        功利性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分数,除此之外的一切都被忽视和放弃,甚至可以被践踏。父母是这种教育体制的重要帮凶,很多家庭把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当作终极目标。
        在这样一种价值观下,孩子的心理很难健康起来。在长期这样的模式之下,他们的目标中除了好的分数和好的大学,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想要什么。一旦考上了像北京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他们之前树立的人生目标都不存在了,没有了能证明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的分数,他们似乎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在这种情况下,灵魂孤独的在往前跑,却没能填进与之相对应的填充物,同时,灵魂和肉体之间也是脱节的。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如果对于一个每天只是想着自己的三亩二分地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灵魂和肉体之间却保持了比较好的一致性,所以反而不容易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空心病在学生群体中如此大范围出现,着实令人痛心,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应该说是一项非常严峻的工作,需要我们家长和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切实实的重视,并且能够认真反省,并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工作来改变我们身边的大环境及小环境,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一、对过程的重视
         结果很重要,但是过程却更重要,纵观空心病的特点,我们会发现,结果为导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发因素。以结果为导向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完美主义倾向(纯粹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谈)、兴趣爱好的缺失(只有结果才重要)、成就感短暂(实现目标之后,会很快追求下一个目标)、功利化情节、浮躁、……,我们会发现这些与空心病特征都是非常吻合的。
         因此,如果要预防空心病的话,首先需要恢复我们日常教育中对于过程的重视。当我们将重心放在过程中时,焦虑感会明显减轻,因为对于过程的控制比把握结果更为容易;当我们将重心放在过程中时,也会更容易寻找到兴趣爱好,爱好都是在一点一点的投入中培养起来的,越放下对结果的关注,转而投身于过程中,越会触发自己的体会,则越会了解自己对于相关事项的兴趣程度,就会发现有些事情会一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更容易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样的基础上,也会增加对于自我的认知,同时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更加踏实。
         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常探讨的一个内容就是具体的身体感受和脑袋感受。

比如自我感觉焦虑时,试着将其关注点回归到具体的过程,即在产生焦虑的具体过程中,体会身体和脑袋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越具体越好。而对于产生的相应感觉保持接纳的态度也是处理的关键。
二、与他人的链接,关系的构建
         灵魂如果跑的太快,身体跟不上的话,虚无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就可能会出现,而通过身体的运动以及各项实际的行动可以将我们人整体健康的根基打牢,所以能够有长期坚持下来的运动项目、能够有喜欢参与的体力劳动(家务、做饭等)、有经常性的需要身体切实参与的活动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充实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外人看来的矫情之类的说法对我们自己却是最真实的,因为所有的这些感受都是我们自己在体会、在承受,这也是同样一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感受的原因。而这也恰恰造成了在很多人眼里已经非常成功的人,却自我评价低,自我价值感缺失。
         现在很多孩子对手机或电子产品依赖严重,通过网络等虚拟方式与人交流可以,但是一旦回到现实中,则不知道与人如何交流,与家长的交流,同伴的交流,都可能是被阻隔的。
 因此,我会觉得与他人的链接非常重要,并且这样的链接是双向的,可以有效的进行能量的互动。每个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积累负面能量,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的人际关系和活动来宣泄负面能量,或者让能量流动起来,因此,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人际关系来确认与他人的链接,使自我的能量放到与他人的关系中间,而不至于陷入一个人的死循环之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选择权的确认和把握。空心病的一个特征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他们往往人际关系良好,但是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维持在他人眼里的良好形象,需要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现实中很多家长却牢牢把握着决定权,不愿意承认和培养孩子使用选择权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他们都没能将选择权把握在自己手里,并且也不能很好的使用选择权。
三、个人价值感
        价值感是比较虚的一个自我感觉概念,不同的人对于价值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价值感的标准也不一样。在这样纯粹主观的概念下,个人价值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换句话讲,有自信心的孩子,其个人价值感更容易确立。关于这一点,在《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一文中有过具体的探讨,文中相关的观点或态度其实也是价值观的反映。
四、价值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也不是通过家长的说教就可以得到的,只能说家长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就避免空心病来讲,我们需要避免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
        因为,在这样的价值观下我们只关心分数,基础教育者忽视甚至放弃了对人的培养,一切让位于考试。这种让位于考试不仅体现在对题海战术、学习成绩的盲目追求上,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观,即“我只要能够达到一个好的分数,我可以放弃一切、忽视一切、抛弃一切、践踏一切。”这样的教育观培养出来的同学,已经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获得成就感,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已经被扭曲,被功利化,心理健康是极难获取的。
        
  结束语:由于重教学轻德育,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都是比较忽视的。而这些正是要从小培养,一以贯之的。对于孩子的兴趣选择也不是很尊重,包办代替的多。如何获取对于我们生命有支撑作用的价值观,是一项巨大的生命课题,也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可以供我们享用一生的,是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